十里长村——牛辛庄
文/耿兵海
牛辛庄村现有1286户,6116人,上岸地3601亩,沙滩地8580亩,共12181亩。全村东西长实测4.8公里,南北宽2公里,村落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全村呈窄长状分布,东边对应东东门村,西对应店尚村。村落长度为全县各村之冠。村内小庄从东往西依次为:东庄、北庄、西庄、大寺庄(靠近店尚洪圣寺);街道整齐通直,基本上没有小街小巷,经过近七十年建设,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把牛辛庄建设的井井有条,路面全部硬化,公共设施完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服务站,自来水全部免费,牛辛庄人民生活在幸福之中。最让人赞赏的是,五六个自然小庄,在附近郝庄、店尚、北远等村分村独立的影响下,他们始终没有动摇,故土乡愁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老牛辛庄由于地多粮丰、村民富足,而又地处三县交界,村民历来注重防卫和抵御土匪、溃兵骚扰与进犯。明末崇祯年间村民武秀才齐闻韶看到兵匪经常扰民,便组织村民在牛辛庄修起了高高的寨墙,把牛辛庄村修的象一座城池,其事迹在《正定府志》和《无极县志》均有记载。清朝就挖壕沟、筑寨墙、建民团;顺治年间整修治理村庄;咸丰元年牛辛庄人就大规模修建牛辛庄环村寨墙,建寨门、设吊桥,铸火炮。同治七年二月,捻军首领梁王张宗禹率部在藁城毛庄一带与清军交战。二月二十至二十五日,一部捻军围攻西两河堡,其间牛辛庄村自然深挖壕沟、加固寨墙、训练民团,以御外敌。据牛辛庄村老人讲述,经数次修建老牛辛庄寨墙基本为正方形,四边皆为三华里,每面寨墙正中设寨门,寨门设吊桥。建寨门楼、箭垛口上布有生铁铸造的牛腿火炮。寨墙外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壕沟。被当地人戏称为“牛府”。
1868年至1954年牛辛庄村“塌河”建新村的历史
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藁城东北隅滹沱河决口,河道由原来在藁城城东北向南而转向东北,经陈村、店尚、牛辛庄进入无极境,在牛辛庄村与藁城所辖的西里村、冯村之间穿过。冲毁了牛辛庄村大面积的良田,形成了当今走向的河道。自1868年滹沱河改道到1954年,其八十六年间,牛辛庄村遭受了近二十次滹沱河水灾,上万亩土地被冲毁,河道日渐北移,村庄日渐塌陷。其间,牛辛庄村经历了六次较大规模的迁徙。这是造成牛辛庄十里长村的历史原因。
(一)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滹沱河在藁城东北隅决口,致使河道过去向南流而转向东流,进入无极县域,沿河造成地质灾害(俗称塌河),塌掉了老牛辛庄南门及寨墙和岸南边的卢家大街,有几十户人家被迫往北迁移,形成了一个小牛辛庄(俗称老西庄又称南安定庄)。
(二)牛辛庄村第二次严重塌陷是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6月,滹沱河水泛滥,村庄南部、东南部大量房屋、庄基坍塌于洪水中。此次受灾的主要是原卢家大街的村民,而后在牛辛庄村与西东门村交界处选址建村。新村距原住址3.5华里,因位于原牛辛庄正北,所以定名为“大北庄”。
(三)牛辛庄村落的第三次塌陷是民国六年(1917年)。自5月14日,到8月15日连续三个月阴雨连绵,滹沱河水暴涨,河堤决口。牛辛庄村耕地塌陷无数,村庄南部,西南部的街道、房屋、庄基,皆坍塌河水中。此次失去家园的村民卢姓、王姓、齐姓居多。他们当年秋末在原牛辛庄西北方向距原址4华里处选址建村。新村村名叫老西庄,共有村民六十多户,人口380余人。
(四)牛辛庄村落的第四次塌河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至8月间,牛辛庄先后遭受了三场大雨的袭击,致使滹沱河决口。吞噬了牛辛庄村落南部数十户邱、张姓村民家的房屋、庄基,后来在北门通往大北庄之道路西距北门近一华里处建设家园;又有几户李姓灾民在此地往西北不足百米处开始盖房建院。几乎同时,失去家园的数户任姓村民和张姓、邱姓居民,在大道东侧,牛辛庄北门东北不足一华里的地方划街建房。第二年夏,三个小自然村建成入住。大路西,西南小村为邱家庄,村民一百七十多人。其东北小村起名叫李家庄,有村民七八十人。大路东小村庄定名任家庄,有村民不足一百五十人。这段时期,是牛辛庄村落最零乱散落的时期。连年的水灾、塌河使牛辛庄形成了大小六个自然村,最早搬出的北庄,村民称之为大北庄;民国六年水灾迁出的南安定庄,村民们都称之为老西庄;民国十三年水患迁出的三个小村,任家庄的非任姓村民称任家庄为小东庄;邱家庄、李家庄的张姓村民则把两个小村统称为中辛庄。
(五)1949年7月,大雨连绵,滹沱河多处决口。老西庄村自南至北房屋、庄基塌陷超过一半;大牛辛庄村西、村南,河水冲塌了数十户村民的庄基、房屋。于是牛辛庄村受灾村民,在1949年夏末开始建立新村。南安定庄(老西庄)的灾民在原村正北一里的地方择一高地盖房建院(现在的西庄十四队)。牛辛庄的灾民于原址西北三里之处划街建房。
(六)1954年是牛辛庄村遭受水灾危害最严重的一年,也是牛辛庄村民因塌河而搬家迁移人数最多的一年。当年自6月23日至7月20日,连续二十七天阴雨连绵。滔滔洪水冲毁了原大牛辛庄、任家庄、邱家庄、李家庄、老西庄(1949年水灾所剩部分)所有的庄基与房屋。牛辛庄人和亲戚朋友,肩扛担挑;把青砖、木料、门窗、生活和生产用品,从洪水中和泥泞里抢了出来。水灾过后,在政府的组织下,村民在大北庄之东,规划街道、庄基,开始建村,这就形成了牛辛庄东庄。
老牛辛庄村正好位于河弯里的突出部分,每到汛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牛辛庄地下1米属沙性土质(最早是黄河故道)加上突出的地理位置,所以每次大水都要被冲刷塌方一部分。直至1954年把原来的河弯给冲直了(现在的河道),老牛辛庄也就随之消失了,村庄旧址正处在现在的河道中心位置。老牛辛庄村经过近百年的塌河,彻底淹没在滹沱河中。
牛辛庄村的六次较大的搬迁,基本都是水灾之后仓促进行的。所以街道规划,庄基划分,房屋朝向等缺乏整体布局,造成了街道错杂,建筑散乱的现状。1980年开始通过发放庄基后,牛辛庄村的东、北、西庄连为一体。村落缺陷得到很大的改观。
1921年中华民国顺直水利委员会的水利堪测图上十分清楚地看到了一百年前的老牛辛庄村的地形地貌,图上十分清楚地绘出了当时牛辛庄的分布情况,验证了牛辛庄老人们口口相传而又没有依据的历史。从这份图上看当时因为塌河搬迁,牛辛庄已经分成了若干部分,老牛辛庄以外的部分都用小牛辛庄表示。联系到牛辛庄老人们原来的说法,可以基本确定:图上最北边的一片是大北庄、最西边的一片是老西庄,老牛辛庄东北角的那一片是任家庄、最南边的是老牛辛庄街里,验证了老牛辛庄及几个小庄的存在。
老牛辛庄经过百年的水灾彻底消失了,经过六次塌河迁徙成就了今天的十里长村。
今天的滹沱河经过几年的修复治理已经成为无极县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湾碧水款款流过,两岸绿树成荫、各种花草映衬着蓝天白云,成为人们的休闲之地,每到节假日,河边人群如流,孩子们更是欢天喜地,纵情玩耍,享受大自然的快乐!
耿兵海,无极县农业局退休干部,现为无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