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生活需要理解|朱炳初
丰融春秋

生活需要理解

作者 朱炳初


理解,是指懂或了解,那是一种双向的获得心理满足的需求。人人需要理解,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被人理解是一种欣慰,生活在人类家园中,理解永远是一道和煦的阳光。

生活,就是一连串我们通过生活才能理解的教训。生活中没有可怕的东西,只需要理解。对任何事物的深刻认识以及敏锐的感觉,任何智慧的产生以及体悟的取得,都是由理解造成的。

理解,这是心灵的沟通和参与。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否则,待人处事就难以如愿,不能获得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这一点上,我是有切肤之感的。记得 20 世纪 50 年代,我在部队任排长时,一次军事考核,有个战士因家庭问题而分心,没有考好。我在黑板上公布成绩时,故意将 2 分写得很醒目,想以此给他敲敲警钟。结果,适得其反,这名战士一气之下躺床不起。指导员找我谈心指出:你没有了解他的境况、理解他的心情,当然他就理解不了你的做法与用意。于是,我诚恳地向这位战士作了自我批评,才解开了疙瘩,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可见,理解是相互的,善解人意的人,最承受不了的便是别人对他的不理解。


理解,乃是灵慧的象征,聪颖的表露,睿智的体现。理解似阳光,它能驱散猜疑的迷雾;理解似炭火,它能融化仇隙的冰凌;理解似清流,它能荡涤妒忌的尘垢。给人多一分理解,也就多一分诚挚的帮助与支援,多一分温暖与力量。理解之花,是心灵与心灵相互撞击的火花。有人说得好:


“人的起码的品质,其实才是优秀的品质;人的优秀的品质,其实都是理解培养的。”善待理解,无疑是对一个人优良品质的熔炼。

理解是人类最高尚的活动,也是最持久、最愉快、最无待外求的活动。


人们在生活中最高尚的目的就是:理解一切。然而,我们所能理解的东西与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凡事都得理解了才去行动。事实上,在不少场合、在许多问题上,当我们不甚理解、甚至有反感时,也需去照章行事。


譬如,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上级的指示命令规定等,由于我们受所处的位置、所具的条件、所有的水平等等的局限,有的一时还难以理解,有的与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有矛盾、有抵触,那么,是否就可以不执行了呢?显而易见是不行的。对此,应该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以或加深理解。这是社会的需要,客观的使然。


理解,是一个值得喊“万岁”的词汇。但是,理解又是有原则,有前提的。


我们不能无原则地“理解”一切,也不能要求别人对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理解”。对那些符合情理与道义的、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助的思想和行为,应该给予理解;而对那些非正义的、违背情理、对社会与他人有害的思想和行为,不但不应给予理解,还应及时指出,进行批评、帮助。假如对不该理解的东西给予“理解”、支持,实际上就是丧失了原则,混淆了是非,这是十分有害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造就理解的氛围,多一些真诚与正义,多一些理解与灵慧,而把误解、曲解、大惑不解,减少到最低限度,让理解这一纯洁清澈的心灵之泉,流淌出欢快奔放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旋律,使生活多姿多彩,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2025年7月1日 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9岁休干)


作者简介:朱炳初,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1937年3月出生,1954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重庆炮兵学校,1956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入伍后历任学员,陆军第28军步兵84师炮兵团排长、青年干事,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副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处)长,1985年3月任北京军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副师职研究员。1992年9月退休。喜欢文学创作,曾任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发表文学作品800余篇,出版五部文集达222万余字。耄耋愿景:文化养老,余热生辉,珍惜光阴,活出精彩。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