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家书》中,深度讲解其为官之道,持续更新,欢迎关注!
真正的成功,一定是有始有终,为官的人,一定要学习曾国藩这个成功方法。
这个方法,曾国藩在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初九日的家书中,曾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弟曾国荃了。
我们先来看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
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蹙。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意思是说:
兄长我以前在京城时,很有清廉的声望,近来在军营中,也获得了一些虚浮的名誉,但做事有好的开端不一定会有好的结局,就像走一百里路,走到九十里时只能算走了一半(越接近成功越要坚持)。声望一旦受损,无论远近的人都会像避开脏东西一样远离你。弟弟如今名望正当兴盛,一定要努力坚持不松懈,做到有始有终。
曾国藩为何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他用血淋淋的事实换来的教训。
一、曾国藩写这封家书的背景。
读曾国藩的家书,一定要去了解他写每封家书的背景。

从时间上来,曾国藩写这封家书的时候,他是在家为父丁忧,已经被剥夺兵权,闲居在家很久了。
曾国藩虽然作为湘军统帅,但他在家丁忧后,遭到很多官员,尤其是湖南官员们的嘲讽,认为他是为了获得官职,才向咸丰皇帝要官要权,最终遭到抛弃。
手中没有权力的曾国藩,一下子就成为众矢之的,也让曾国藩不得不反省。
二、曾国藩的觉悟。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他被朝廷冷落,在家没有权力和地位后,发现以前的功劳,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真正的成功,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始有终。就像走路一样,本来要走一百里才到达目的地,结果只走了九十里。这和走了一半又有什么区别呢?
曾国藩的志向,是要成为一个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他辛辛苦苦创建湘军,就是为了能消灭太平军,一是为朝廷解决问题,二是给自己一个立功的机会。
但是,当他的手中没有任何实权后,他的成绩一下子就全部为零了,不要说立功,就连立功的机会也没有了。

曾国藩最终认为,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失败者,是做事没有恒心的原因。如果他真有恒心,有顽强的意志力,就不会被困难击倒,就不会向咸丰皇帝伸手要官要权了,自然也就不会被剥夺兵权了。
教训深刻,曾国藩这才告诉弟弟曾国荃,希望他做事一定要有恒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曾国藩全集》(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