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器雅集 | 原矿段泥柴烧侧把海棠紫砂壶
容量:60cc
根据一把团扇来的灵感,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画面,壶把是一只花瓶内有幽竹,处在有海棠造型的窗台前,像一幅定格的画,微风吹过幽竹在飘动……

现代人饮茶,常被器具的繁复与饮礼的规整所困,茶汤入口之时,却忘了器物本身的存在,亦失了与器物对坐相照的静观之心。而案头这把原矿段泥柴烧海棠小壶,却执拗地要在喧嚣中辟出一方静境——60cc的微小身躯,竟完整封存了一个灵动的江南意象。

壶身轮廓,借海棠花窗为形,起伏之间暗藏匠心。壶把则脱胎于古典团扇上的雅致图景:一段幽竹自瓶中生发而出,竹枝劲秀清逸,凝成便于握持的曲弧。当指尖轻扣这“竹枝”提梁,恍若触碰到了画中那缕无形的微风——竹影婆娑、暗香浮动的刹那被永久定格,成为掌中可触、可感的诗篇。

壶体选用原矿段泥为胎,历经柴窑烈火的淬炼。火焰的路径在壶身留下不可复制的烙印:或如薄暮烟云般晕染,或似山石肌理般粗粝。柴烧特有的落灰釉泪,如天然墨迹垂挂,又似竹叶上欲坠的露滴。这并非刻意雕琢,而是窑火、陶土与匠人心意的不期而遇,每一寸肌理都在低语着天地造化的神韵。

60cc的玲珑之躯,恰恰是当代茶席的知音。它不贪多,只为一人或两三人静静侍奉,正契合当下独酌或知己小聚的日常。一泡清茶,顷刻间便由滚烫归于温润,恰似我们匆忙步履间对片刻安宁的渴求。壶小,反更易专注——那茶汤在小小器皿中的流转、色泽的深浅变幻、香气丝丝缕缕的升腾,皆在咫尺间清晰呈现。小壶,竟成了观照内心、专注当下的禅修法器。

所谓“器为茶之父”,紫砂之妙,在于它不仅是盛纳茶汤的容器,更是气息的涵养者。这把段泥海棠壶,胎骨温厚,气孔隐然。每一次热水的注入,都在唤醒它沉睡的毛孔;每一次茶汤的倾注,都是味道与记忆的悄然沉淀。经年累月,壶身自会浸润茶色,透出温润如玉的宝光,那正是光阴与茶魂共同书写的无言诗行。

何谓器物之雅? 它并非高悬于博古架上的冰冷摆设,而是能从容融入日常呼吸的陪伴。这只海棠小壶,以海棠为窗、化竹为柄,60cc的方寸天地,竟藏着一幅会呼吸的江南水墨。当指尖抚过它柴烧的痕迹,仿佛也触到了泥土的记忆与火焰的余温。

不必正襟危坐,它静静立于书案一隅、电脑之侧,甚至那只匆忙喝空的咖啡杯旁。只需一注热水,一缕茶香,便能将喧嚣阻隔片刻——器物之美,终究是让你在俯仰之间,瞥见了被忽略的时光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