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去机构办事,刚进大厅,就听到那熟悉的吵闹声,
细听之下,似乎是办事者有些诉求,
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出于好奇,问了一直围观的人,
来龙去脉了解过后,印证了我心中不出意外的料想,
其实很简单的一件事,来回拉扯,各有各说,
吵闹过后,安静的突如其来,我仔细一瞧,
为什么不吵闹了,原来是把事情给人办明白了,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我第一次来办事的时候,
办完事,对方提醒我,
只要准备周全,在我们这都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我当时年轻,想的太多,见得太少,
听到这句话,我下意识的在精神之中驳了一句,
你所提到的合理,
是我眼里的合理,还是谁眼里的合理?

路走多了,就知道怎么把路走宽,
而不是越走越窄。
年龄上来了,有些见识层面的想法,
也会随之发生非恶非善的改变。
什么事情可进可退,什么问题只能进不能退,
当无路可退时,
该用什么后手来解决问题,
诸如此类的生存手段,
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
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
即便如此,当我看到那喧哗过后的平静,
我也很清楚,这其中蕴含的因果联动,
其实不过是这个世道的规则罢了,
当然,如果非要说这算不算潜的那一面,
我只能说,
这应该算是“下意识的规则”。
那起初的喧哗,是确实受了委屈,
有些可退,但退起来太麻烦,
也有些是不可退,所以只能让喧哗代替沉默,
而后来的平静,是有人意识到这种喧哗的影响,
是没必要出现的,是完全可以杜绝的,
于是乎,反手为抬,以笑为媒,
拉住那些退无可退的人们,
让他们明白,别往后退了,
你看,这不有人对你微笑么?
这个举动,我愿称之为温暖的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意图,
就是在确定对方确实“没牌”的时候,
主动提出和局,让对方办的了事,
下的来台。
但如果细细思量就会发现,
虽然结果让人看着暖心,
但起因的出现,似乎就有些颇具玩味之意了,
如果早一步让事情走到暖心的结局,
是不是那喧哗之音,就不会出现了呢?
当然,这个想法显然是单纯的,
因为这样的认知,显然不符合“成熟且世故”的逻辑规则,
事实就是,只有让对方看到你手中确实“没牌”了,
也让对方看到,当你被逼得无路可退时,
你原本的那种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
而这样的力量势必会造成影响,
那么为了避免这种影响,
所以,才能让温暖的手段,
以此为“契机”,应运而生。
恍然大悟之间,某些规律的小动作,
正在打破既有规则的桎梏,
或许,正是那不可能后退的信号,
也在预示着这场游戏,
才刚刚开始。

不可能后退的时候,总会有人对你笑脸相迎,
如果以善意的方式解读这个“习惯性规则”,
那么我们不妨可以说,
有些框架,本身就是在限定其中之人的上下左右,
但如果其中有人想打破框架,
那么后续的处理手段之中,
安抚对方,恐怕是付出代价最小的一种,
这让我想起之前去商场逛街,
商场里专门有一个区域,是给很小的孩子玩耍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规矩就是,孩子绝对不能离开这里,
在这里,孩子看似无忧无虑,
实则都是按照成年人的设计玩耍打闹,
一般来说,孩子们不会想过自己离开,
但总有些“玩过头”的孩子,试图自己离开,
这个时候,负责的工作人员就会加以阻止,
而如果这个孩子的表现过激,
那么为了平息这种过激引发的麻烦,
工作人员会尽可能满足这个孩子的要求,
甚至是让他暂时出来走走,
当然,作为路人的我而言,
我很清楚,无论如何,
这个孩子最终都是要回到这个圈子里,
那所谓尽可能满足这个孩子的要求背后,
其真实的用意,就是让这个孩子明白,
我退一步满足你,
你也得退一步闭嘴,
但如果你不愿意闭嘴,
我也有办法让你“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