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刘封刚死,刘备就猛然惊醒:自己中计了!赵云成补救措施最大关键
修竹史册

编辑丨卡卡

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封被刘备赐死,震动蜀汉内部。

刘备后来察觉自己中了离间计,权力向诸葛亮倾斜,赶紧通过重用赵云等措施稳住后方。

原来,赵云成了大局的关键

刘封是谁

刘封原名寇封,长沙人,不是刘备亲子,家世清白,武艺好,头脑清楚。

刘备占荆州时收他做义子,改姓刘,派他随军作战。

刘封跟着刘备入川,打过雒县,守过江州,进成都后带兵,成为信任的将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派刘封和孟达驻守上庸,这地方在荆州和西城之间,位置重要。

孟达是刘璋旧将,投靠刘备后人脉广。

刘封治军严,和孟达处不来。

关羽打襄樊时,两次求援,刘封没出兵。

孟达建议守土第一,称新附之地不稳,出兵可能丢地。

刘封同意,没派援军,只回报说兵力不够。

关羽战死,荆州丢了,刘封的决定让他处境艰难。

曹魏离间,蜀汉内部博弈

孟达投曹魏不是临时决定。

在上庸时,他和刘封不和,治军方式冲突,孟达人脉广,消息灵通,投魏后向曹丕报告,说刘封不好管。

曹丕抓住刘封义子身份,设计离间。

曹魏派人安抚孟达,封他在新城,给兵给地,还送了封信,语气温和,提到刘封两次,暗示拉拢。

这封信传到蜀地,被诸葛亮拿到。

曹魏的目的不是让刘封叛变,而是让刘备起疑,利用刘封的义子身份和军权制造矛盾,这一步加重了刘备对刘封的猜忌,为赐死埋下伏笔。

刘封在上庸时,蜀汉内部派系矛盾浮现。

荆州派以关羽、张飞为主,重视前线进攻,倾向扩张;益州派以诸葛亮为核心,注重后方治理和稳定。

刘封作为义子,地位特殊,没完全融入任何派系,但他的军权威胁到益州派的控制力。

孟达投魏后,益州派借机放大刘封没救关羽的责任,削弱他的影响。

诸葛亮推动处置刘封,不仅因为军权过重,还因义子身份可能动摇刘禅继承的稳定。

曹魏的离间和益州派的压力结合,把刘封推向孤立,成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刘封被赐死,刘备中计

刘封回成都时,处境孤立。

孟达投魏,荆州失守,关羽战死,刘封没援的责任被放大。

他带伤回城,没人迎接,驿馆安排简陋,军中旧部疏远他,舆论压力重。

刘备召见刘封,只让他交战报,没多说。

诸葛亮进宫,建议处置刘封,说他刚强难管,长期掌兵可能威胁后方。

次日廷议,赵云上书,说刘封的事是军机,交由刘备决定。

第三天,刘备命刘封自尽,没审讯也没辩解。

赐死当晚,成都下雨,刘封的棺木悄悄运出城,没公开宣布。

刘封死后,刘备察觉中计。

孟达的报告和曹魏的信件暴露离间意图,诸葛亮的建议利用了刘备对皇权的担忧。

刘封不是威胁,没援关羽有战略考量,但义子身份和军权让他成了曹魏挑拨的对象。

刘备意识到,赐死刘封削弱了军中力量,还让权力向诸葛亮倾斜,诸葛亮借机掌控更多兵权,蜀汉权力平衡被打破。

刘备开始思考人事调整,防止刘禅未来受权臣制约,确保皇权稳定。

赵云成了补救措施里的关键

刘封死后,上庸防线不稳,军心动荡。

诸葛亮建议调整益州军防,赵云主动请命,接管刘封旧部。

赵云过去多打短线仗,没管过后勤或政治,这次接手上庸是新挑战。

赵云到任后动作快,裁掉刘封旧部八名将校,调到边远岗哨,防派系波动,他亲自巡营,重新分配兵器粮草,定新军纪,强调将领阵亡不乱军心。

三个月内,他清查贪腐,整顿军务,上庸防线稳住,魏军没动。

赵云的果断措施补上了刘封之死留下的军事空缺。

刘备通过人事调整平衡权力,防诸葛亮独大。

白帝城托孤中,刘备把辅佐重任交给诸葛亮和李严,命李严管兵权,建军政分权格局。

李严升职是为了制衡诸葛亮的丞相权力,保刘禅未来有更多支持。

刘备特别安排赵云辅佐刘禅,赵云以忠诚和军中威望闻名,刘备让他留成都,管后方军务和刘禅安全,不去前线打仗。

这让赵云成了刘禅的依靠,防权臣威胁,稳皇权。

赵云的角色为刘禅初期稳定提供了保障,限制了益州派的扩张。

赵云的补救不仅稳住上庸,还稳住了蜀汉军心,他到任后定新军规,严纪律,清贪腐,整后勤,赢军士信任。

三个月后,军报显示上庸防线无懈可击,孟达在新城没动。

赵云留成都后,继续管军务,监督后方稳定,他的存在让刘禅继位初期免受权臣压力,军心凝聚。

赵云的措施为刘备后续伐吴提供了稳定后方,保蜀汉不因刘封之死动荡,赵云的忠诚和威望成了军心的支柱,为刘备战略部署提供了保障。

1.《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原著:陈寿,注引裴松之,《中华书局三国志点校本》1997年版。
2.《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司马光撰,宋本校注本,中华书局2002年修订版。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