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毕业生吐槽毕业典礼的表演面向领导、背对学生;再到哈工大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催促学校尽快安空调,种种现象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现在的00后大学生,对于个人需求的表达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勇敢了。
敢于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从学校到职场,都难免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安排,如果没有人敢于做第一个发声的人,大家都选择默默忍受的话,那么无论是学校里的不合理安排,还是职场里的不公平现象,都无法得到解决或改善。
只是这种勇敢的发声也得视情况而定,不是所有的发声都代表着另一方的过错,最近,清华大学一名学生的吐槽走红网络,手握清华录取通知书的他,此刻心情却格外复杂,甚至在网上扬言——“清华根本没把学生当人类”。

清华学生吐槽宿舍环境差,扬言:“清华根本没把学生当人类”
高考热度高涨,无形之中就掩盖了考研的热度,当高三学子们为志愿问题忙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研究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更有甚者已经提前来到了被录取的学校,甚至加入到了导师的课题组。
可被录取喜悦还没有持续多久,就已经有人不想读了,这名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发帖中,丝毫看不到被顶级名校录用的喜悦,反而全是失望和后悔。

只因在他的镜头下,所看到的清华大学不是想象中的光鲜靓丽,尤其是宿舍,不仅称不上舒适,甚至有些破败,五层楼无电梯,墙体开裂,床铺摇晃,过道拥挤,地板凹凸不平,一层百余人共用五间浴室……
这样差的住宿环境让这名清华研究生忍不住吐槽:“清华没把学生当人类”,甚至在网上公然表态:“这书我不读了”,不读了可能是假的,但是失望的情绪却是真的。

实际上清华大学的住宿条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南区的住宿环境相对优越,而老旧区域的宿舍也的确如图片所展示的那样差强人意,尤其是研究生宿舍,作为校园基础设施更新序列中靠后的部分,还存在着不少年久失修的问题。
名校住宿环境不如人意也并非个例,许多历史悠久的985高校都面临类似的问题,这些学校往往位于老城区,校园格局固定,难以大规模扩建或改造,当这些学生好不容易考入了名校,却发现住宿环境不如民办本科时,内心难免失望。

对此,评论区的一些网友也是罕见的没有站在学生这边,反而劝他“有的住就不错了”,毕竟现在很多高校已经不给研究生提供宿舍了,若是在北京没有宿舍,租房子可又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我们从抱怨和失望的情绪走出来,客观看待清华大学研究生的住宿问题,或许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一方面,清华大学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近两年来不断翻新老旧宿舍楼,努力改善学生的居住环境。

只是翻新毕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老牌名校来说,翻新的难度往往更大,一些建筑具有历史价值,不能简单拆除重建,改造又面临技术和资金双重挑战,学校只能在保留历史风貌与满足现代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也不得不正视客观因素,清华大学固然经费总数登顶,但除了宿舍翻新外,还要面临多方面需求的拉扯,科研、师资、图书馆等方面往往优先于宿舍改造。特别是顶尖高校,更倾向于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能提升学术声誉的领域。

再者,近些年来各高校扩招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以清华为例,研究生人数从2000年的约7000人增至今天的约2万人,几乎翻了三倍,在这种扩招速度下,宿舍的配套设施一时间难以与之匹配也是情理之中。
作为学生,调整心态也很重要,条件好的宿舍和优秀的学校有时候确实难以兼得。正所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生活不仅仅是住宿条件,更包括学术氛围、师资力量等多方面,选择名校就意味着接受其整体环境,包括可能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条件。

不过,简朴不等于简陋,基本的居住安全和健康条件必须保障,开裂的墙体、摇晃的床铺、不平的地板等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高校有责任及时修缮,避免这些宿舍问题,成为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身体健康的潜在隐患。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