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总裁离职后,知名药企办公室遭围堵
健识局

董事长辞职之后,多事之秋的北大医药又有糟心事。


7月1日,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近百名离退休人员持续冲击、围堵公司经营办公场所,声讨历史遗留的住房和待遇问题,持续围堵、干扰公司经营办公场所,冲击公司门禁,严重影响公司办公环境,导致公司员工无法正常下上班。


公告并未披露更多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但表示该事件并未影响到北大医药的生产经营秩序,对经营业绩影响有限,同时呼吁利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期间,北大医药董事会换血、董事长辞职、公司营收持续下降等一系列风波不断。此次事情发生的一周之前,6月25日,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总裁袁平东因个人原因辞职,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掌舵人的离去,无疑让这家药企管理上的短板都暴露在聚光灯之下。而本次离退休员工冲击办公室是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最终矛盾激化所致。目前来看,北大医药的内部动荡远未结束。


股权几度易主,公司经营遭遇困局


作为中国医药产业的“改革”先锋,北大医药的前身是西南合成制药厂,1997年于深交所上市,2009年时并入北大方正体系,系集团医药医疗产业核心资产控股公司。在此期间,北大医药快速发展,完成涵盖工业制造、医药流通两大板块的核心业务布局。



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平安系”也看上北大医药这块香饽饽。2020年,平安集团出资482亿元参与重整,取得了北大医药的间接控股权。彼时,北大医药聚焦“抗感染、镇痛类、精神类”等重点领域,多以仿制药为公司核心产品。


可惜的是,平安集团并未对北大医药进行实质性改革,仅看重北大医药优渥的医疗资源,错过集采、国谈的产业改革关键的发展期,公司的工业制造业务逐渐被竞争对手赶超。仅仅几年间,北大医药的营业业绩持续下降,至2024年仅为20.60亿元,同比下降6.10%。


平安集团失去信心,决定转手。2024年12月,新优势国际以1元价格收购平安系旗下合成集团100%股权,并承接约23.92亿元债权(实际支付3300万元),由此获得北大医药22.22%的股权。中国平安从此退出,徐晰人成为新实控人。


股权更替之后,北大医药又迎来新变化。公告显示:新优势国际及合成集团应促使下属企业完成公司名称变更,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不得含有“北大”“北大医药”“北医”或类似字号。这不仅意味着北大医药即将进入全新的领导时代,还将失去将彻底失去“北大”的标签。


更为致命的是:北医医药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长期服务合同在2025年5月到期,双方决定合同到期后终止业务合作。曾经每年都为北大医药贡献30%收入的医院就此“分手”,仅此一项,公司预计2025下半年可能面临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的风险。


多位高管离职,投资者担心公司未来发展


2024年底,北大医药完成新一轮的股权更替,管理层又迎来多次人事调整。


2月28日, 北大医药董事会换届,来自公司前身西南合成制药厂的5名董事被更换。随后3月初,北大医药发布称,公司董事长齐子鑫因个人原因辞职,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6月23日,袁平东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裁等所有职务,离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而袁东平在职的9年期间,不仅推进公司重点品种的销售,还完成北大医药控股股变更和平安集团入驻后的战略调整。其离职公告中,北大医药方面也表示,他为公司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直至推动公司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短短的半年时间,公司管理层经历重大洗牌,无疑对北大医药日常运营带来巨大挑战。不少投资者在互动平台频频发问:“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朗,这让我们这些小股东很是担心。”


北大医药对此则回应称:公司近几年经营业绩稳步增长,此外还为提高投资者回报,增强投资者信心,加强了现金分红力度与频次。


本次近百名离退休人员围堵办公室,也反映出北大医药在公司治理上的能力不足。当传统老厂经历资本重组、股权变更后,如何处理老员工与新老板之间的问题,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修课。分析人士指出,北大医药现在最需要确定“领路人”,来帮助公司走出困境,重新确定公司今后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截至目前,事态仍在发展中。北大医药承诺“积极协调有关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但解决方案尚未明朗。


撰稿丨小米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丨晨曦

插图丨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