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炎热,不少人习惯夜间开空调或风扇入睡。但“吹空调会生病”“风扇吹久了会中风”这类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真相究竟如何?从临床医生的长期门诊经验来看,空调和风扇各有利弊,关键在于使用是否科学合理。
本文将系统解析这两种降温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夏季睡眠用风观念。

夏季睡眠降温方式多,健康隐患也随之而来
炎炎夏夜,许多人为了舒适而开空调或风扇睡觉。门诊中每年夏季都会接诊大量因不当使用空调或风扇而引发身体不适的患者。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肩颈肌肉劳损、面瘫、过敏性鼻炎、胃肠功能紊乱等为主。
一位30岁的男性患者,连续几晚开空调直吹,醒来后发现左脸麻木、嘴角歪斜,来到门诊时已出现典型面瘫症状。另一位年轻女性,因夜间开风扇直吹脚底,导致清晨起床时腹泻、胃寒,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急性发作。这些病例并非个例,而是夏季门诊的“高发病”。

这类现象背后的共性在于:忽视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错误地认为“凉快就等于健康”。人体在睡眠状态下对外界温差的调节能力下降,若风力或温度控制不当,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功能性障碍和轻度炎症反应。
空调与风扇背后的健康逻辑
从医学角度看,空调与风扇的降温机制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空调通过制冷压缩系统降低室内整体温度,属于环境温度调节。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保持恒定凉爽的环境,适合高温高湿地区。但若温度设置过低、滤网未清洁或出风口直吹人体,易导致体温调节紊乱、肌肉血管收缩障碍,进而诱发感冒、关节不适等问题。更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空调病,表现为头晕、乏力、鼻塞、咽干等非特异性症状。
风扇则主要通过空气流动加速汗液蒸发,促使人体降温,属于局部通风降温。其优势在于能耗低、风速可调,但若长时间直吹,尤其在出汗后或夜间肌肉放松时,局部受凉可导致肌肉痉挛、神经受压等问题,常见表现为落枕、颈肩僵硬、风寒感冒等。

从临床观察看,空调引发的症状更偏系统性,而风扇引发的则偏局部性损伤。空调环境若湿度控制不当,还可能诱发呼吸道过敏,特别是对尘螨、霉菌敏感的人群。而风扇若长期使用在密闭空间内,其空气循环效果也有限,容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习惯在风扇或空调下“猛吹一晚”,却忽视了夜间基础代谢率下降、体表血流减少的生理状态,这种“凉而不知冷”的潜在风险正是许多夏季综合征的根源。

科学使用,才是健康关键
空调与风扇并非“谁更健康”的简单选择题,而应根据环境、体质和使用习惯进行综合判断。临床经验显示,合理使用空调更容易提供稳定舒适的睡眠环境,但必须满足几个前提条件。
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避免过低温度导致低体温反应。同时应开启除湿模式,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以防呼吸道干燥或皮肤瘙痒。空调出风口切忌对着床头或身体直吹,风向应朝上或侧面吹风。定期清洗滤网,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积聚,降低过敏风险。

风扇适合在通风良好、温度不高的环境中使用,风速应调至最低档,并设置摇头模式,避免固定一处直吹。夜间睡眠时,建议使用定时功能或在风扇前加设湿毛巾等缓风措施,减少局部受凉风险。老人、小孩和易感体质人群更应避免长时间风扇直吹。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样关键。夏季饮食应清淡,避免油腻食物增加身体内热负担;晚饭不宜过晚,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睡前适当温水泡脚、避免剧烈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充足水分摄入,能有效预防因出汗过多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和疲劳感。

值得一提的认知误区是:“空调病”并非一种明确的医学诊断,而是一组因环境因素引发的不适综合征。它并非空调本身造成,而是使用方式不当所致。只要科学使用,空调并不会“致病”;风扇也不是“健康无害”的天然选择。关键在于使用中是否尊重生理规律和环境变化。
健康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知情后的理性判断
对于“吹空调睡觉”和“吹风扇睡觉”的争议,关键不是选哪个,而是怎么用才健康。从医生角度看,只要合理设置参数、注意风向与通风、关注个人体质差异,二者都能成为夏季舒适生活的帮手,而非健康隐患的源头。

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体的反馈信号,遇到不适症状时不忽视、不硬扛,养成科学生活习惯,提升环境适应能力,才是健康度夏的根本之道。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赵蓉.空调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0):1378-1381.
[2]王琳.夏季风扇使用行为与常见健康问题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