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最大体长超6厘米!2010年云南男子诱捕一窝,2天将眼镜蛇啃成骨架
牧子说科普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9年3月5日,新京报报道,专家发现了一只已知的体型最大的胡蜂,体长超过6厘米,展开翅膀的话,足有9.35厘米宽。

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昆虫,人们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总是在辛勤的采花蜜,但是它们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危险,因为它们会蜇人。

但是像个头这么大的蜂却极为罕见,这种胡蜂也被叫做中国大虎头蜂,它的螫( shì)针上有着足以致命的毒液,是亚洲最危险的昆虫之一。

虎头蜂的实力不容小觑,它们曾经有过很多惊人的“战绩”,比如蛰死一头公牛,啃光一条剧毒眼镜蛇等等。

然而如此危险的虎头蜂却还有人专门养殖,甚至靠着养殖年入百万,那么这些有毒又危险的虎头蜂养殖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养蜂年入百万·】—»

2019年4月18日,云南腾冲一名叫刘定茂的农民养殖“杀人蜂”年入百万,并且他还带动周边的乡亲们一起养殖,实现致富。

“杀人蜂”是云南人对当地一种胡蜂的俗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虎头蜂,这种胡蜂毒性大,攻击性也很强。

它的个头是寻常人们常见的蜜蜂的十几倍大,也不喜欢采蜜,反而喜欢捕食昆虫,吃肉,连眼镜蛇都不放过。

那么刘定茂为何会尝试养这样一种危险的蜂呢?

在2011年的时候,刘定茂关闭了自己的摩托车店铺,开始尝试养虎头蜂,但是虎头蜂十分凶悍,人工繁育很困难,网上和书籍中有关的养殖知识也很少。

为了学习养殖技术,了解虎头蜂的生活习性,刘定茂决定自己到野外去抓虎头蜂。

即便虎头蜂的个头大,但想要追踪它们也绝非易事,于是刘定茂就用虎头蜂喜欢吃的蚂蚱做诱饵,等虎头蜂出现的时候,给它们绑上记号。

这个“记号”是从芭蕉叶中抽出来的一根非常细且带有韧性的丝,刘定茂将其系在虎头蜂的腰上,然后再绑上一团白色的鸡绒毛,这样追踪的目标就显眼很多。

在虎头蜂的“带领”之下,刘定茂成功找到了虎头蜂的巢穴,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对虎头蜂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之路,开始尝试驯养这些野生的虎头蜂,然后将破茧而出的成虫分给周围的农户以及他在各省招收的徒弟。

那么刘定茂等人是如何靠着养殖虎头蜂致富的呢?

«——【·虎头蜂·】——»

虎头蜂是蜂类中的“巨无霸”,雌性工蜂体长一般在4到5厘米左右,雄蜂略小,而蜂王可达5.5厘米,翅展可超过7厘米,体色鲜明,头部橙黄色,体躯则为黑褐色与黄色相间的斑纹,类似于虎纹,故名“虎头蜂”。

虎头蜂与人们熟知的蜜蜂以及其他常见胡蜂在体型、颜色、行为和毒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外表是一方面,攻击性和毒性也远高于蜜蜂和一般胡蜂。

它们不仅会主动攻击闯入它们领地的人或动物,而且会成群结队围攻,行动果断而迅猛,毒液成分复杂,对动物和人类都有着致命的危险。

在刘定茂观察和了解虎头蜂的过程中,他介绍到自己曾经亲眼看见一条闯入虎头蜂巢穴的眼镜蛇被活活蛰死,几百只虎头蜂群起而攻之。

而且这些虎头蜂在蛰死眼镜蛇之后也没有离开,刘定茂表示自己在2天之后还曾去过那个虎头蜂巢穴附近,但是那时眼镜蛇就只剩下了一副骨架,皮肉早已被虎头蜂啃食干净。

在云南甚至还流传着“三下蛰死一头牛”的说法,这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虎头蜂确实曾经蛰死过几百公斤的牛。

2016年10月26日,中国青年网报道,台湾的一名农民在路边放牛,期间离开了10分钟,而其中一头水牛就已经被虎头蜂盯上。

农民赶紧去买了两罐杀虫剂朝着虎头蜂喷洒,希望能够驱赶走它们,但是最终农民的水牛还是被虎头蜂蛰死,身上留下了几百个被蜂螫蛰出的伤口。

尽管虎头蜂相比于一般的蜂个头要大许多,但是这头水牛的体重也有500多公斤,足以见得虎头蜂的杀伤力有多么强。

虽然虎头蜂的毒性强烈,却依然有部分地方有人尝试养殖虎头蜂,这是因为它们存在一定的经济价值。

虎头蜂的一生经历完整的变态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蜂,成熟幼虫在蜂巢中结茧化蛹,蛹期约为10到15天。

在这一阶段,蜂蛹是十分难得的食材,它被认为是高蛋白质的食材,市场售价很高。

除了蜂蛹之外,成虫同样可以进行市场销售,一窝成虫最高可以卖出上万元的价格,而虎头蜂的毒液、蜂窝也被认为有药用价值,同样可以卖钱。

虎头蜂的养殖同样是存在很多的风险的,刘定茂及其养殖户们也曾多次遇到危机,在养殖过程中不光需要科学过硬的养殖技术,还有需要加强安全防护。

虎头蜂是自然界中的一员猛将,凭借其庞大的体型、强烈的攻击性和高度社会化的群体协作能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食物链上层的角色。

然而,它的毒性与攻击性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面对虎头蜂,我们应以科学理性态度看待其生态价值,人类与虎头蜂之间并非非得对立,而应是建立在尊重自然基础上的共处。

人们在野外也要多加小心,远离虎头蜂活动的区域,更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擅自捕捉,始终要将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参考:

中国新闻网《“三下蜇倒一头牛” 云南男子养杀人蜂年入百万》,2019-4-18

中国青年网《500公斤水牛遭虎头蜂群螫死 它却救了4个同伴》,2016-10-26

新京报《体长6厘米翅展9.35厘米 我国发现世界最大胡蜂个体》,2019-3-5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