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1650年,39岁多尔衮突然坠马身亡,弥留时急召哥哥,顺治:太迟了
底层史观

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1650年,多尔衮正权倾朝野,风头无两。

一次普通的狩猎,他坠马受伤。弥留之际,顺治急召相见,却只换来一句“太迟了”。这场意外

风雪之巅,摄政王权力逼近极限

多尔衮39岁时,处于他人生与政治权力的高峰。身为清军入关的主将,也是顺治幼帝的摄政王,他掌握军政大权,号令六部,实际上凌驾于皇权之上。入主北京后,大清迅速控制全国命脉,汉臣归附,明旧势力瓦解。

这一时期的多尔衮,不仅在政务上独断专行,还在制度设计上推动深远变革。剃发令、八旗入驻、土地编制、军屯粮储,全由他裁决。史载,他“凡事不过帝”,顺治虽为皇帝,但基本形同虚设。宫中传言,“内外奏事,必先呈摄政王”。

他的行事方式极强硬,在整顿朝政时罢免一批不服管控的汉臣,对旗人中同样坚持奖惩分明。即便是皇族成员,如豪格、岳托等,只要与其政见不合,也遭边缘。朝野之间,多有“多尔衮欲自立为帝”之议,《清史稿》中虽未明言,但其加封“皇父摄政王”、可乘黄盖、使用天子之器物,均引起疑惧。

就在此等高压统治之下,1650年冬,多尔衮离京前往喀喇河屯避寒狩猎。史载其“素好驰猎”,此行带随员不多,似为解压休整。未曾想到,正是这次南下,让整个政局出现骤变。

古北口,林深雪重,冰封万里。摄政王乘马入林,不久传出惊变,随行人员发现坐骑受惊脱缰,多尔衮从马上坠落,右膝撞击坚石,陷入昏迷。急送至行宫救治,太医即刻施药。

时人记述,当晚摄政王体温骤降,咳嗽加剧,口吐血痰。他本身已多年患有咳疾,此次跌伤后情况更为严重。消息传入京城,顺治震惊,召太医加派药材火速驰援,但大势已难逆转

权力转折的前夜,皇帝抵达太迟

摄政王弥留前夜,宫中灯火彻夜未熄。太医不断诊视,病情逐时加剧。膝盖已肿胀,旧疾复发,无法进食,神志时明时昏。贴身太监汇报病情至京,顺治皇帝深夜传旨,亲自奔赴喀喇河屯。

途中不止一次下令快马加鞭,但至12月31日赶至行宫,摄政王已无法说话。皇帝面见之时,执手含泪,多尔衮口唇微动,仅吐出三个字“太迟了”,便再无回应。

这一幕,成为清初政治博弈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刻。少年皇帝亲眼见到摄政王力竭气尽,王权与皇权的交接,也在无声中完成。即日诏令,举国哀悼,追封其为“义皇帝”,赐谥“忠烈”,入太庙,礼遇比肩先帝。

国丧期间,北京城一度沉寂。诸王入宫吊唁,王公大臣上表数千字赞其功业。表面风平浪静,朝堂之下却悄然酝酿一场巨大的权力清算。

顺治虽年幼,但此行震动极深。自入关以来,他第一次如此直面权臣之死。朝堂暗流中,部分大臣密议是否撤除摄政王旧部,重组六部权力链。摄政王死后第三日,皇帝亲自下诏,恢复被其罢黜的老臣职务,预示政局即将改写。

多尔衮之死,不仅是一位王爷的结束,更是清初集权模式的终点。接下来的篇章,将围绕死后政治风向、权臣遗骨风波及顺治自立展开。

身死名升,尸骨未寒权势已散

多尔衮猝逝后,顺治以帝王之礼为其发丧。追赠“忠烈义皇帝”,配享太庙,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非皇帝入庙之人,亦为顺治向群臣展现孝义的一步。

一纸诏书将这位掌控大清三年的摄政王高高举起。三殿设灵,诸王守丧,礼部奏乐致哀。外臣多以“开国之功”赞誉,宗室也表哀悼。但朝中另一批声音悄然发酵。

入关以来,朝廷本由满洲贵胄掌控,诸王分权制衡。多尔衮掌政后,大肆打压异己,尤其针对同为皇室的豪格一系。其死让诸王看到重新分权的机会。顺治开始倾向扶持豪格一派,并借机清算摄政旧部。

1651年年初,顺治发布政令,罢免多尔衮心腹官员,追查其入关以来财产来源、制度变更等。这一年中,多项改革回调,摄政王遗留下的政策逐项被推翻。朝廷以“贪权逾制”为由,开始收回其亲族封地、旗务管理权。

这一年夏,多尔衮被撤除皇帝称号,谥号被削,迁出太庙。十月,户部清查发现多尔衮在北京、山海关等地设有多个私府,资金来源不明。朝廷正式定性其为“谋逆未遂”。

顺治在群臣辅佐下,展开有序“去多尔衮化”行动。先废谥号,再审党羽,紧接着剥夺其生前一切荣耀。尸骨尚未冷却,宫中已再无其画像,祖制中亦无其字眼。

多尔衮遗体由喀喇河屯送回沈阳,途中礼仪从简,最终安葬于铁岭王陵,与他生前巅峰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事后风波,帝制真正落入顺治之手

多尔衮死后一年,顺治亲政标志性动作逐步展开。原本依附摄政王的旗人官员纷纷表态归顺皇权,甚至主动揭发前朝“僭越”行为。

政局表面稳固,实则余波不断。朝中爆出“图谋称帝”旧案,曾有宫人供称,多尔衮曾着龙袍试穿,行帝王礼仪,甚至定年号密诏待发。《清实录》中虽未确认,但宫中流传甚广。

顺治顺势推动朝纲改革,设内三院,重整中枢,强化御前事务直接掌控。在废除摄政王称号同时,也加强皇帝个人决策权。自此之后,清初摄政制度正式终结。

朝臣感受风向变化,多尔衮旧部纷纷求去或遭贬。朝局重回皇室核心掌控,权力再分配明显向少年皇帝集中。舆论也随着朝廷引导,对摄政王褒贬不一。

在《清世祖实录》中,对多尔衮的描述由“扶幼有功”转为“功高震主”。1644至1650这六年间,曾为国家打下根基的英雄人物,被迅速清除在历史叙述之外。

史书笔锋外,朝堂制度也悄然变化。军机处雏形初现,六部不再外附亲王。顺治亲政早期最大功绩,是通过一场摄政王的“跌落”,巩固了本应属于皇帝的权力中心。

多尔衮的故事终结于一场意外,但也终结于一场计划周密的权力过渡。少年帝王通过冷静布局,甩开前朝重臣,以低调却坚定的步伐,迈向自己的独裁统治起点。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个王朝新旧交替下,命运与权术共同织就的结局。多尔衮走了,留下的不是帝国的遗憾,而是帝王掌权的沉默见证。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