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经济学家李迅雷 : 2047年中国人口将跌破12亿 , 中国急需一场生娃运动
远川Talk

我妈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叫她王阿姨,有一次她跟我妈聊天聊到了她的搬家经历,她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她说,在2000年初的时候,她第一次搬到了北京通州的一栋新楼。

那时候,她家那栋楼上一共住了十几户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孩子,并且有的人家还不止一个孩子。

楼道里吵吵闹闹,小孩子还经常打架,弄得楼上楼下都鸡飞狗跳,但她并未生气,她觉得有孩子的家庭才有烟火气,闹腾一点无伤大雅。

可等到了2025年,她搬去了自己的新房——整个小区有几百户人家,可小区里一共连十个小孩都没有,但那个小区里住着的却又是很多年轻人。

她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变了,我年轻那会儿,都抢着生孩子,现在是都躲着,都不要孩子。”

其实这个变化,不只是王阿姨一个人的感受,而是全中国正在经历的人口断崖。

出生率掉进冰窟窿,年轻人根本不想生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54万,总人口是14亿多,比上一年减少了139万人。

根据经济学家李迅雷的预测,22年后的2047年,中国总人口将跌破12亿,比2024年足足减少差不多2亿人。

更可怕的是,这可能不是远景预测,而是板上钉钉的大趋势。

那么现在问题就集中在了一直在降的出生率上,但整个育龄女性群体中,真正愿意生孩子的比例不到三成。

为什么大家不生了?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直接:“没有安全感。”

现在的生孩子,已经不再是延续血脉的天命,而成了一种沉重的投资。

教育贵、房价高、养娃累,还要面对职场妈妈的歧视、育儿的孤独……

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用“生娃等于掉坑”、“孩子是吞金兽”来调侃,实际是焦虑的写照。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曾说:“现代社会是自由选择的社会,传统的生育逻辑已经解体。”

这意味着,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仅靠道德劝说,是无法让年轻人重新走上生育之路的。

生育是个人选择,更是社会基石

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最底层的变量。通俗点说,人少了,其实关乎到的是整个社会的运转。

以养老金为例,当前中国的情况是,每4.4名青壮年需承担1名老年人的赡养责任;

而根据数据,到2045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变成1:2,也就是说,一个年轻人要扛起两个老人的赡养责任,这压力能不大吗?

与此同时,劳动力的缺口也会撕裂经济根基,日本就是典型例子:

从出生率跌破1.3之后,日本几十年经济停滞不前,就是日本人常说的平成大萧条,这背后的根源就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消费萎缩。

今天的中国,已经到了关键转折点,日本现在的情况就是最好的参照例子。

中国急需一场生娃运动

要解决问题,就得主动出击。不是喊几句口号,而是要让敢生、愿生成为社会新常态。

我们来看几个国家的做法,比如,匈牙利政府给三胎妈妈免个人所得税;

法国家庭里每多一个孩子,住房、交通、医保费用就大幅减免;

韩国直接发现金补贴,但没解决根本问题,可以说教训深刻;

新加坡除了发钱,还提供托育支持、延长产假、保障职场平等。

对中国来说,解决生育困境,不只是发钱的问题,而是要重构生育友好型社会。

这包括:

1、住房支持:为育龄家庭提供低息甚至免息的首套房贷款;

2、教育减负:打破鸡娃焦虑,让普通家庭也能放心养;

3、职场保护:保障生育女性的工作权益,避免因生育失业;

4、托育体系:加快建设公立托育园,减轻父母看娃压力;

5、文化引导:改变“生娃是累赘”的观念,塑造“有孩子的家庭更幸福”的社会氛围。

简而言之,要想年轻人生,首先得让他们觉得生得起、养得起、不吃亏。

人口不是数字,而是活力

当前的困境,是老龄化来临,年轻人太少。

想想看,哪怕有再多的高铁、工厂、AI芯片,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人去使用、去创新、去传承,那些都不过是冰冷的钢铁。

今天,也许我们必须在生育问题上跨出具有决定性的一个步伐,因为这可能关乎着每一个家庭未来的幸福。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国是通过人口红利来实现腾飞的;

那么接下来的几十年,决定命运和发展的,可能就是经过拯救,从而恢复正常的生育率。

也许不是每一代人都有机会决定国家的人口命运,但我们这代人,就站在这个转折点上。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