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银行股两年翻倍还能追?估值超 93%历史区间,这四大雷区你踩了吗?
彤音

今年涨得最好的行业是什么?

第一个是有色金属,中美博弈背景下,稀土相关板块涨了一大波。

第二个是港股知名企业,如港股保险涨幅超过一倍,知名互联网企业等涨幅达百分之几十,港股创新药涨幅也有一倍。

但论持有体验稳定且持续上涨的,就不得不提银行板块了,两年翻倍的标的也有不少。

银行每年稳步上涨,目前分红尚可。现在还可以介入吗?还是随着市场普遍认同银行能涨,银行反而开始酝酿下跌?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先了解当前银行股的缺点。看清缺点后仍愿意持有,才算真正认可。

首先是估值问题:银行股市盈率百分位普遍在50%以上,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百分位更集体超过93%,即当前估值已高于历史93%的时间(当然,贵了可以更贵)。

因此这不算最大缺点,主要问题在于银行赚钱难度持续上升。银行通过低息吸收存款、高息放贷,靠息差盈利。若息差过小,利润可能难以覆盖人力成本。

国际标准中,1.8%是银行净息差警戒线,低于此水平易出现风险。当前我国银行净息差为1.43%,处于历史最低位。

国际标准

银行不仅赚钱难,坏账风险也显著上升。尽管表面上看,银行坏账率近年持续下降(从接近2%降至1.51%),但可信度存疑。例如,恒大2万亿元债务最终由哪些银行承担?这一问题难以解答。

银行坏账率

此外,今年招商银行股东大会上,行长坦言近期可能难以覆盖不良率。值得注意的是,审计署近期发现部分银行为维持经营存在违规放贷行为。根据2024年审计报告,6家银行向违规房地产项目发放200亿元贷款;更关键的是,部分银行刻意隐瞒不良贷款数据。

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未按规定将193亿元贷款下调为不良级别;3家地方中小银行通过多种手段隐瞒318亿元不良贷款,实际不良率已达2.77%。

近两年来银行系统掀起反贪风暴,仅去年就有120位金融干部落马,其中72%来自银行系统;今年行动升级,上半年23位落马金融干部中,15位是银行系统一把手。可见近年银行经营存在一定动荡。

说了这么多缺点,银行股是否将大跌?

未必,若金融现象如此线性,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牛市中被套。

银行也有显著优点:

第一是长期稳定分红,当前股价上涨后分红率仍有4%,港股银行个股分红率更高。

第二,银行盘子足够大,能容纳大量资金。许多投资机构(如保险机构)偏好通过持有银行股获取长期稳定分红。

例如,今年上半年险资增持银行股15次;为便于保险机构持有银行股获取分红,银保机构调整了保险行业财务记账规则。

规定保险机构买入银行股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如此保险行业无需因银行股波动影响利润。

同时,银行分红可计入保险当期利润。显然保险企业会增持银行股,但需注意:保险公司投资期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普通投资者未必能采用类似的“鸵鸟策略”(长期持有忽略短期波动)。

第三,许多人认为中国银行业不会出问题——银行系统是我国金融命脉,若出现风险国家必定出手救助。

例如,今年年初国家发行特别国债,为四大行补充5000亿元核心一级资本;若坏账失控,央行“无限子弹”亦可兜底。第四,银行权重极大:上证指数十大权重股中,工农中建招占4席,金融行业整体权重达27.7%。若银行大幅回调,上证指数恐难支撑。

综合来看,尽管银行存在坏账、净息差等问题,但作为央行“心头好”,其股价难以下跌,甚至可能继续上涨。

需综合参考两个变量:

第一,国家通过银行股价托底上证指数的前提是当前市场低迷。

但若今年美联储下半年降息、明年持续降息,部分资金可能从高收益美债撤离,流入港股及A 股知名民企(港股已现此迹象)。

类似2021年领涨品种,为控制市场走慢牛,届时银行或需部分抛盘压制指数,避免出现国家不乐见的快牛。这是第一个观察变量。

第二个变量需自行计算:当前银行分红率4%,若股价震荡回调,分红率或升至5%以上,吸引机构继续买入或持有。

若银行股价再涨30%,股息率将降至3%。届时,许多高增长企业分红率或超银行,需自行观察计算。

总而言之,涨了的东西别再恋上它,越涨越谨慎仍是正解。此外,当前许多北向资金偏好的企业分红率已超4%。今明两年或为北向资金重返A 股及港股的阶段,需做好风口轮换准备。

#财经##经济##银行##股票财经##投资##投资理财##中国##今日A股#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