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看到个报道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就想着换工作或者读研,可到头来发现兜里没钱,只能先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其实这事挺现实的,父母这些年省吃俭用存下的钱,说不定就是你将来换个环境的底子。
我一个发小他爸总穿打折衬衫,我妈问为啥不去买新的,他说家里娃明年考研,得留点钱报班。他们小区门口天天有退休老人喝两块钱的豆浆油条,说要给孩子攒首付。这些事我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想想真不容易。

你要是以为所有人都能随便裸辞去旅行或者换城市工作,那得看银行卡里有多少钱。我表姐想转行学设计,借了五万网贷才敢辞职学习,她妈听说后偷偷把存的老年防摔保险退了,把钱全打给她。
统计局上周出了个数字,说去年年轻人储蓄率涨了,但还是不够。有人月薪五千敢辞职追梦,有人拿三千就得先考虑房租。其实差距就差那么几万块存款,就像玩游戏,有钱人一开始就多几条命。

前两天地铁上看见个姑娘跟家里吵架,说朋友家都能随便换专业,她非要学最赚钱的会计。挂电话后她盯着手机半天没动,大概也在算家里那点存款能撑多久。这种事在宿舍楼里常见,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清楚。
父母年纪大了还总省钱,不是抠门,是知道社会竞争厉害。我姑姑开餐馆时从来不在外卖平台做活动,说多赚的那点钱给侄子当留学备用金。哪有什么突然的成功,都是早几年攒下的钱铺的路。

现在明白为什么长辈总说"留条后路"了。存款不多至少能让你试错,不然连考公考编都要等别人裁员才有机会。这社会公平的地方在于,谁都得面对现实;不公平的是,起点确实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