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别人家的孩子,其实也很想跑路
开心教育说

要说现在的小孩有多累,不看成绩表都,能听见呼吸里夹着鸡汤味儿的焦虑。

一个五岁孩子,日程排得比国足还密集,早上学编程,中午练奥数,晚上背单词,连做梦都可能梦见“二叉树”和“哥德巴赫猜想”。

还没开始人生规划,父母已经替他安排好走向巅峰的剧本,只差高考发挥失常把剧本烧了。

很多家长的操作思路很简单:

孩子没天赋?没关系,氪金就行;学得慢?不怕,用时间堆。

不爱学?

那是你没找对课外班的味儿,试试这个985特调脑力开发套餐,搭配清北冲刺鸡血大礼包,一起服用,效果翻倍,副作用嘛……

先别问,咱们先报。

说到底,很多“培优”,根本不是为孩子铺路,而是家长在给自己铺脸。

像是在朋友圈打卡炫耀:你娃背古诗,我娃背拉丁文;你娃画简笔画,我娃雕浮世绘。真有点“别人家的孩子升级版”——别人家的娃是天赋异禀,他们家的娃是充值满级。仿佛谁家娃没上个“奥数+编程+人工智能+钢琴+少儿口才+红色教育”,就活成了负资产。

可怕的是,这种灌输式补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暗流涌动。

鸡娃如同喝了三斤枸杞炖红牛,看着精气神十足,其实已经被内耗榨得干巴巴。不是孩子不聪明,是成长被压成了扁平,思维被钉在了模板上。

走得再快,也不过是绕圈。

一、拔苗助长,最后全是草

小时候你玩过奥特曼卡,现在的孩子在玩“竞赛证书”。

当年你为一张金边卡片跑遍小卖部,现在的他们为一张数理竞赛三等奖卷入家长的报班地狱。一堆所谓“思维训练营”“尖子生特训课”,本质就是奥数的美颜滤镜版。内容还是那套套路:

模型建模,套题刷题,姿势对了分就来了。

可真正的思维能力,是反刍,是自省,是自己在一堆信息里找到最优路径。而不是老师刷一遍,学生背一遍,最终背出一个“看上去很聪明”的幻觉。

我家小区有个神童,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誉为“望京牛娃”。

家长说他三岁能口算两位数,五岁能讲相对论。大家都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纷纷跟着他报班。有次小神童在群里晒出自己做的奥数题:一只猴子以5米/秒的速度向上爬,每分钟歇10秒,请问……

底下家长一通夸,小朋友太牛了,我家娃还在数手指。

但有次我路过补课班,听见老师喊:“小强,把第73套题目再背一遍!”我才发现,他不是会做题,他是把题型“记住了”。后来小强到了初中,遇到新题就卡壳,有次月考考了全班倒数,群里的鸡娃家长一片沉默。

神童这词啊,一不留神,就变成了神伤。

一个表妹读小学三年级,每天安排得比我上班还紧凑。

早上6点起床看英文绘本,中午练钢琴,下午奥数网课,晚上刷Python题库。

姨妈骄傲地说:“孩子真聪明,啥都学得快!”我问孩子:你喜欢哪门课?她咽了口饭,说:“喜欢做梦。”我忍不住笑了。后来她月考考砸了,姨妈火急火燎找心理咨询,说孩子“没动力”。

我只能耸耸肩,说:

你把孩子当速成鸡养,能不能上天我不知道,但起码她现在只想飞走。

二、假聪明,真内耗

培优这种操作,最大的陷阱就是制造“聪明的幻觉”。

刷题刷多了,家长觉得孩子学有余力,其实是因为孩子花的精力已经超出正常孩子一大截。一个十岁娃背了二十岁的公式,确实可以秒杀同龄人。

但你永远无法靠提前吃掉成年礼,把成长加速。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在课堂上举手如飞,就误以为这叫“天赋”,其实只是提前预习+疯狂操练的成果罢了。而“提前量”这个东西,一旦耗光,后劲就成了问题。

人家在初中初露锋芒,他家娃已经进入内卷疲劳期,成绩开始掉,情绪开始炸,自信心比他的数学成绩还低。

邻居家一个男孩,五年级时被称为“未来清华苗子”,六年级家长买了四套真题合集,每天晚上都在刷高一的函数题。

有天孩子说“我头疼,不想写作业”,妈妈回他一句:“清华的路本来就难走。”结果走着走着,走成了“提早退休”。初一开学不到三个月,这位男孩成绩断崖式下滑,整天挂着黑眼圈打王者。

后来他干脆说:“我要转艺术班。”

就这样,当初举全家之力报的名校班,现在成了没人想提的黑历史。

我一哥们的儿子,初中时在全市奥赛拿了名次,父母大喜:咱家出天才了!赶紧换学区房,砸进去几十万陪跑。

结果高一那年数理成绩掉得稀碎,去找老师评估,被告知:“孩子思维方式很单一,题型一换就晕。”父母这才明白,之前所谓的“聪明”,不过是题海战术的副产品。

现在那个哥们最怕的不是考试,是周末补课时候孩子的眼神——像极了被驯化的考拉,啥也不说,只剩一个疑问:

我是谁,我在哪,明天几点还要上课?

三、思维的激活,从不是“喂饭式”的结果

真正的成长,是从“我必须学”到“我想学”的转变,是把好奇心从死板的题目里拔出来,种在探索和理解的土壤上。

而不是让一个八岁娃每天重复“a²+b²=c²”,他连“直角三角形”都还分不清,难道真的要他提前体验代数焦虑症吗?

让孩子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靠课外班猛灌知识,而是提供一个有反馈、有鼓励、有空间的环境。像植物一样慢慢长,等到有一天枝繁叶茂,是因为阳光正好,而不是被硬拉着开花。

有次我带外甥去自然博物馆,结果他站在恐龙骨架前一动不动,我以为他在发呆,问他:“在想啥?”他说:“这是不是地球的前世?”

我心里一惊,这句话比我大学论文的标题还深刻。第二天他写了篇小作文《地球的秘密》,连语文老师都夸得不行。我那一刻才意识到,真正让孩子思维被激活的,不是题型,是他对世界的好奇心。

要是他在那时候正被奥数老师拽着刷题,估计恐龙骨头也变成了“设a为恐龙数量”的应用题。

一朋友的孩子,原本是“培优界扛把子”,一周七天有六天排课,连寒暑假都不让休。

直到有天孩子哭着说:“我不想再做题了。”朋友一边安慰,一边找来绘本和科学纪录片陪他看,渐渐发现孩子居然开始主动查资料、做实验、写小报告。半年后,孩子的科学素养不降反升,成绩反而比以前更稳定。

朋友感叹:“不是孩子不聪明,是我们不相信慢成长也能走远。”

因此,天才不是刷出来的,是陪出来的。

家长最怕的,不是孩子笨,而是“别人家孩子”的幻觉太毒,毒得他们失去了信任自己的节奏,开始在补课的狂风暴雨中拿着雨伞追风。

谁不希望孩子优秀?

可真正的优秀,是在合适的时机迸发出来,而不是在不合时宜的年纪被强扭出花来。

所以,应该让学习变成探索,而不是对抗。

给孩子时间,而不是焦虑。放下灌输的“教育镰刀”,别再逼着每个小孩都长成橡胶树。不是所有人都要开花,有些人,注定结果。

慢慢来,比较快。别让“赢在起跑线”,变成“躺在终点线”。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