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文 | 佳美
来源 | 看电视
当超高清技术从概念走向运用实践,国际传播从“借船出海”迈向“生态落地”,产业活动转而向专向精深耕,影视行业的生产创制、国际传播格局、内容消费模式都迎来了深刻变革。
超高清的技术发展为影视制作带来了哪些新机?什么样的节目能在国际传播中获得广泛认可?纪录片的出彩之本何在?流媒体市场变化下平台又需要何种内容?
聚焦2025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其中“超高清片单发布论坛”“从本土到全球——国际传播的破圈之道”“买家沙龙:流媒体平台的内容需求”“纪录片合作创制论坛”就此行业新风发起探讨,从技术革新到全球化表达,再到产业生态重构,为行业发展洞察提供重要窗口。
“看电视”总结论坛传递的行业实践与创作经验,解码影视行业难题的突破新路径,以飨读者。
超高清落地从技术升级到美学重构
今年,国家广电总局将超高清技术列为“全局性、牵引性重大系统工程”,并纳入国家“两重两新”战略布局。在此背景下,第30届上海电视节响应超高清发展年的战略号召,首次设立超高清创制片单发布论坛并公布六部重磅代表作品。
“要把加快发展超高清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率先阐明超高清内容制作在全链条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强调,随着北京卫视、广东卫视、深圳卫视等九大一线卫视超高清频道在十一前陆续开播,更高层面的指标规范将带给受众更高清的体验。
高长力坦言:“过去我们追求朦胧美,而超高清让细节无所遁形,艺术手法必须随之革新。”技术的发展为影视制作提供诸多机遇,如古装剧《太平年》采用了8K拍摄,导演在后期对画面重新裁剪构图后,仍可以呈现4K播出效果,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导演毛卫宁则分享,《我们的河山》中除了依托超高清模块化的设备升级,实现真实距离下的纯夜景战场精准捕捉,打造出身临其境的战争画面外,还将镜头聚焦于百姓的真实生活,以生存的质感、众生相的人物画卷勾勒出极具感染力的军民鱼水情。
但正如演员侯勇在谈及《曙光》的拍摄时所言:“技术的进步也会带来创作上的掣肘。”超高清下,头套接缝、服装纹理甚至皮肤质感都会被放大,表演必须更精准。当侯勇为了更真实的视效呈现,放弃胡子道具转而等待真实胡子自然生长时,艺术与技术的平衡诉求也因而展现。
超高清的落地不仅是创作端的变革,更需全产业链协同。实业报国剧目《张謇》剧组为对齐创作颗粒度,投入大量精力制作出50台动态纺织机,通过实地采风、史料挖掘,对大生纱厂等历史场景做出细致考究的场景还原。技术的进步,也倒逼着行业告别“粗制滥造”,迈向更考究的精耕细作。
超高清不仅是分辨率的提升,更是一场美学革命。古装剧《大生意人》跨越五省取景,草原的层次光影、茶山的天然绿色在超高清镜头下如油画般饱满,历史氛围的呈现也大大提升了剧目质感。
青春剧《樱桃琥珀》则另辟蹊径,用4K技术捕捉90年代小城生活的砖瓦纹理与少年表情的细微变化。调色指导赖冠宏提到,灵活运用分区调色技术等工具,使得“樱桃红与琥珀黄”的意象符号更具生命力,让青春悸动有了呼吸感。
从“朦胧”到“纤毫毕现”,超高清技术为不同类型的作品提供了差异化内容表达空间,正重塑着我国影视的美学基因和创造范式。
从《我们的河山》的家国情怀,到《曙光》的历史纵深;从《张謇》的史诗质感,到《樱桃琥珀》的青春画卷;从《大生意人》的商海浮沉,到《太平年》对五代十国和平统一的独特诠释。这些作品不仅精准呈现了“人、事、景、境”的纹理,更展现了“文、史、哲、美”的感染力与表现力,真正实现了“毛孔会演戏,汗珠带台词,帧帧皆壁纸”的艺术境界。
超高清技术在助力中国影视在国内实现“民心联通”的同时,更能在全球市场以“东方美学”赢得话语权。
国际传播2.0从“内容出海”到“生态落地”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国际性内容传播向深向广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近日白玉兰论坛中“从本土到全球--国际传播的破圈之道"的议题鲜明传递出国际传播的行业现况:当前中国影视出海已进入以"叙事破圈、渠道深耕、技术赋能"为核心的2.0时代。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其跨越文化壁垒,引发国际共鸣,已成为国际传播的关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董廷燕指出,叙事破圈的核心在于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并用世界语言解码中华文化,找到与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点。
提炼中华文化中的共通情感,比简单输出符号更具穿透力。《乘风破浪的姐姐》就以成功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其越南版节目不仅通过邀请58位具有影响力的越南艺人,通过与越南文化强共振的艺术方式对节目进行深入的本土化改造,更将高规格制作与之结合,采用4K技术、音响技术和视觉技术,达到当地业界领先水平,吸引了超过50家品牌方,在越南娱乐频道和YouTube平台上均取得了高播放量,成功跨越了文化鸿沟,助推叙事破圈。
阅文集团网文的出海策略也极具启发性,他们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复杂文化背景故事简化,以更容易被海外用户接受和认同的方式呈现。例如,《全职高手》讲热血电竞故事,《斗破苍穹》讲草根逆袭故事,用世界语言解码中华文化,凭借普适主题引发全球读者的共鸣。
在渠道建设方面,董廷燕强调要顺应世界传媒发展趋势,构建多维度的国际传播渠道,拓展传播路径。
芒果TV国际版在195个国家和地区搭建了包含25万小时内容的平台矩阵,通过本地化运营实现内容与商业双落地。TVB则通过20个海外频道和FAST服务触达2.7亿观众,在美国推出的TVB Drama多平台分发成效显著,进一步拓展了传播渠道。
此外,约40%短剧厂商产品显示被用户在YouTube的展示下购买,YouTube等数字平台成为已成为流量传播的重要试验场。
这种"全球化布局+本地化深耕"模式,推动传播渠道从简单输出升级全产业链的完整生态体系,为文化出海提供可持续支撑。
除了文化传播与渠道构建,科技赋能下的创新运用也正深刻改变着国际传播的格局。紧跟视听产业变革技术,推动大数据、超高清、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也是提升传播效能,创新传播方式的有力举措。
除了社交平台以外,Meta在AI和元宇宙领域的技术层面也不断创新突破。能实现全息显示和个人化AI助手的AI眼镜;支持视频、拍照、通话、听音乐于一体的AI助手;将虚拟元素同现实世界无缝融合的Meta Quest游戏设备,都将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传播体验。
技术赋能不再是简单的工具应用,而是成为提升传播效能、创新传播方式、实现精准传播的核心驱动力。
此外,AI翻译也不断被投入于短剧、网文、配音领域的运用,虽然该技术还未成熟,当前只能达到70%左右的正确率,但也因此引发了不同国家间对于语言准确度的讨论,有效促进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叙事破圈到渠道建设,再到技术赋能,中国影视内容的国际传播正从单一内容输出,逐步转向全产业链生态出海。在传播理念和模式底层逻辑革新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影视已步入从"走出去"迈向"走进去"的新阶段。
用价值深耕取代规模扩张产业活动再升级
“纪录片合作创制论坛”与“买家沙龙:流媒体平台的内容需求”两场论坛,则从内容创作与市场采购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影视行业从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价值深耕的转变。
纪录片方面,文广集团年度工作主题“内容质量年”精品化创作成为行业共识,产业活动正呈现出多元化、精品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
上海广播电视台坚持近两年先后创制《何以中国》《文运中国》《田野之上》重大主题纪录片,同时推出《前浪》《生生不息》《东滩鸟类家园》小而美,短而精新样态纪录片,打造优势领域,塑造海派纪录片新风格。
此外,纪录片产业正积极探索品牌化运营和多元化开发,上海广播电视台结合原创纪录片IP,成功举办纪实音乐会、艺术展等活动,推动纪录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赋能。
同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启动的“这里是上海”全球短视频征集计划,坚定推动纪录片国际化,更好发挥纪录片在提升国际传媒效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重要战略价值,向世界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而为了培养纪录片新锐力量,为行业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倾力推出MIDADOCS青年导演俱乐部,为纪录片行业孵化新锐力量,积蓄未来动能。
在互联网媒体与国际合作方面,腾讯视频黑曜石纪录片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表示:“国际化是一个非常长的话题,中国国际化的进程这两年又重新开始新的蓬勃趋势。”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积极与BBC、NHK等国际机构合作,联合出品多部纪录片,推动纪录片国际化传播。
此外,英国导演罗飞与真实传媒合作的《又见清河》获得创意大奖,他特别肯定中国团队的专业性,强调了“冲突”的制造在叙事中的重要性,并表明有质感的作品呈现是其始终追寻的制胜奥义;BBC Studios制片人Paul Williams正在合作《隐秘星球》中国篇,他强调了本土化合作对呈现真实中国故事至关重要;技术专家王政则通过AI和大数据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精准度。
开放协作、求同存异、高效精准、勇敢深耕、精准传播,是当主持人问及跨文化纪录片创作密码时制作人给出的答案,这也是当下纪录片构建更成熟的国际化传播体系的必然所在。
流媒体方面,论坛则聚焦于此类平台的内容需求,揭示了市场采购的新趋势。
随着观众喜好的多样化,流媒体平台对多元化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泰国Mono平台、马来西亚Astro平台、俄罗斯Media Telecom平台等国际买家,都采购了多种类型的中国内容,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短剧市场正在迅速崛起,短剧时长短、节奏快、情节紧凑,更符合现代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观众粘性较高。流媒体平台致力于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数据驱动内容采购策略,确保采购的内容符合观众喜好和市场趋势。
此外,为了提升内容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流媒体平台更倾向于与其他国家的制作方进行合拍和联合制作,以此模式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创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内容。
在这个技术革新重构内容版图、国际传播不断优化底层逻辑、流媒体颠覆商业模型的时代,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的一场场观点交锋下,一个行业共识已然形成——好的创作不是追逐每一个风口,而是在技术浪潮中坚守内容初心,在全球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在产业变革里创造长期价值。这或许也正是“三十而励”所蕴含的真正奥义。
主编:罗姣姣
文:金佳美
排版:金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