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在湖北发现了一些玉器,属于后石家河文化。时间是四千二百多年前。这些东西是在瓮棺墓葬里,是陪葬品。其中有玉做的人像。这些玉人像很特别,长得都不一样。

这些玉人最关键的地方是眼睛。眼睛的内眼角是往下勾的,外眼角是往上扬的。这种眼睛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吊睛目”。不光是玉人,一起出土的很多玉老虎,眼睛也是这个样子。老虎本来就是“吊睛目”。

这种特别的眼睛,跟古代的汉字有关系。古代的“目”字,就画出了这种眼睛的特点。“目”字加上头发,就成了“首”字。“首”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頁”字。这条线索很重要,从眼睛的样子,变成了好几个字。

有人就问了,这些有“吊睛目”的玉人到底是谁?
他不是普通人,是一个神的像。这个神就是颛顼。颛顼是“三皇五帝”里的第二个帝,是黄帝的重孙。古书上说他打败过共工,还搞过一次“绝地天通”,就是把天和地的通道给断了,让神和人分开。

以前很多人不相信真有颛顼这个人。因为在商朝的甲骨文里,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最早的记载要到周朝才有。所以有人说,颛顼是周朝人后来编出来的一个假人物。

湖北发现的这些玉像,有四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时间比周朝早很多。这说明在那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把颛顼当成神来拜了,还把他的神像放在墓里。这证明颛顼肯定存在,而且他生活的年代,比四千二百年前还要早。

颛顼这个名字,拆开看就明白了。“颛”和“顼”这两个字,都有一个“頁”。我们前面说了,“頁”这个字就是从“吊睛目”来的。所以颛顼这个人和“吊睛目”肯定有关系。

“顼”这个字,是“玉”和“頁”组成的。意思就是用玉雕刻的“頁”人。“颛”这个字,是“耑”和“頁”组成的。“耑”的意思是开始、根源。所以“颛”就是“頁”族的祖先。把两个字合起来,“颛顼”的意思就是:用玉石雕刻的“頁”族始祖神像。


在湖北后石家河文化墓里发现的那些“吊睛目”玉人,就是颛顼的神像。考古发现的东西,和拆解汉字得到的意思,正好对上了。

“頁”族就是夏朝的夏族。看古代周朝的“夏”字就知道了。那个“夏”字,核心就是一个“頁”字,只是在上面加了点装饰。还有,夏朝最早的都城阳城,就在河南。旁边有条河叫“颍河”,“颍”字里也有一个“頁”。这说明“頁”族就是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连河的名字都带上了记号。


还有一个证据。秦朝以前,汉水的下游有一段叫“夏水”。为什么叫“夏水”?因为根据古代的规矩,一个部族生活在哪里,那里的山和河就会用这个部族的名字来命名。有夏族在那里活动,所以那里的河水就叫“夏水”。那里也正好是“吊睛目”玉人文化的发源地。

后石家河文化也很特别。之前的石家河文化很繁荣,但是在四千二百多年前突然就没了。后来出现的新文化,陶器和墓葬都变了,风格和河南、山东龙山文化很像。古书有记载,“舜伐有苗”,“更易其俗”,就是舜征服了三苗,把他们的风俗都改了。考古发现和古书记载能对上。

为什么要把颛顼的神像当作陪葬品?古书《山海经》里写过:“颛顼死即复苏”。就是说颛顼死了还能复活。古人把能复活的祖先神像放到墓里,可能是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保佑,或者也能像他一样死而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