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从Labubu现象看:零售商如何靠“情绪感知力”赢得消费者?
智能机器ABC

小红书用户@Annie连续排队两晚,只为抢到一只限量款Labubu。她说:“不是因为它值钱,而是我看到它,就觉得被理解了。”

一只毛绒玩具,正让无数年轻人彻夜排队、线上秒抢、甚至甘愿溢价数十倍购入——6月10日,一只薄荷皮肤的Labubu在香港拍出108万元高价;99元隐藏款“本我”,二级市场炒到4800元,是原价的整整48倍。

疯狂之下,不少人质疑这只是“资本炒作”,但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事实:Labubu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准确击中了情绪,是一种被品牌“读懂”的感受。它唤起了共鸣,也得到了回应。

那么问题来了:在新消费时代,你的品牌读懂用户了吗?你的服务,有回应他们的情绪吗?

01情绪消费走向主流,但“被忽略”的感觉更强了

越来越多数据在提醒我们:用户不再只为价格买单,而是为情绪下单。

先看一组数据:2025年5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超出市场预期。

但进一步拆解结构可以发现,增长最猛的,是珠宝首饰(+21.8%)、体育娱乐商品(+28.3%)、餐饮服务(+5.9%)等具备情绪属性的消费品;反而是服装、日用品等刚需品类增长乏力。

这意味着:打动用户的,不再是“物有所值”,而是“情绪共鸣”。

可与此同时,消费者的不满也在积聚——全国消协2024年共受理投诉176万件,同比增长32.6%。其中,服务类问题占比近三成,直播带货投诉尤为突出。

一边是情绪价值成为主导,一边是服务质量频频踩雷,情绪消费的矛盾正在撕裂品牌口碑。

用户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但一旦“感受不到被理解”,反噬也来得更快。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服务早已不只是售后保障,而是品牌与用户情绪链接的第一现场。

02服务渠道再多,也未必建立起“情绪连接”

✉️直播间刚咨询完尺码,转到APP又要重问一遍;

📑明明填写过资料,每次对话还要从头说起……

看似数字化,其实只是流程自动化;表面“智能”,却从来没有真正感知消费者情绪。

服务的最大失败,是让用户觉得:“你从来没认真听我说话。”

在“情绪消费”时代,品牌要意识到:服务系统不只是信息工具,而是情绪感知系统。

03客户服务,不该只是应答,更要成为“用户感知中枢”

他们关注的不再是“有没有回复”,而是“有没有理解”。以下是真实落地的关键能力场景:

1

2

高频问题无需人工,AI自动应答精准快速

直播大促期间,关于发货、尺码、退换规则的咨询激增,AI服务Agent可完成80%以上的常见问题自动回复,平均响应时间缩短70%。

👉 背后能力:AI Agent标准化知识调用+智能推荐

3

👉背后能力:情绪分析建模+智能分流机制

4

客户对话内容沉淀为数据资产,反哺运营

04最有温度的品牌,一定是最懂人的品牌

在情绪消费和智能技术共同演化的时代,今天的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而主动选择那些能“看见他们”“回应他们”的品牌。

服务,早已不只是处理投诉的工具,而是品牌与用户之间最敏感、最真实的情绪接口。在每一通对话、每一条反馈中,藏着的是用户的需求、态度,甚至情绪走向。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