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同样被大国吞并,东帝汶脱离了印尼,锡金为什么没有脱离印度
欣欣向荣

1975年,世界似乎没怎么在意锡金和东帝汶这两块小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可翻出来看看,背后这些事其实有点复杂。一个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王国悄悄消失了,还有个小岛兜兜转转成了东南亚的焦点。锡金和东帝汶的命运就被大国一把推进了风口浪尖。可是为什么同样都被大国吞并,只有东帝汶后来走出来了,反而锡金却消失在地图上一声都不响?这件事越想越琢磨人。


很多人可能不会在意地球这两个不起眼的地方。锡金,很小小的一块地,山路十八弯,大雾和松树林;东帝汶呢,比地图上的蚂蚁大不了多少,在海上呼啦啦一个浪就过去了。可那年,他们成了国际新闻。印度和印尼,这两个名字很像的国家,都恰好在1975年,却做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拿枪杆子去搞定隔壁的小兄弟。只是锡金从此成了印度的一个邦,安安静静地呆着没人管;东帝汶却又有机会走出自己的独立路子。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反常?


看锡金的故事,总觉得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一步步往前走的。1857年,英国人不动声色地把这地儿纳入自己版图,还要给自己找个好听说法,说是“保护国”。谁保护谁啊?锡金国王自己心里明白得很,英国人手伸得长,啥事最后还不是英国驻地专员点头,谁敢不听话?到1949年,印度刚独立,还没热乎几天就学英国的招儿,对锡金步步紧逼,先是签协定,说继续“保护”,又一路打进去,把首相职位交到了自己人手里。1950年,干脆签张条,明着把锡金全权事务控制住。你看着不急,其实是拿着绳弯羊,“每一步都算数”,慢慢勒紧。


实际锡金国王的权力,就是镜子里的月亮。他要是蹦哒两下,议会就推翻他。再往后一个春天,1975年4月,印度军队翻山进了锡金,轻轻松松地解散卫队,国王被软禁。会议开始,废黜国王,然后顺理成章地变成印度邦。从头到尾锡金一点反抗声音都小得吓人,啥国际支持都没有。到底是服从命运还是认命?这时候有点难讲。


可是东帝汶就不一样了。这里最早是葡萄牙手里的殖民地。地图上看,帝汶岛一分为二,西边早已经成了印尼的一块,东边却几十年都留在葡萄牙怀里。到六十年代,风向变了,非殖民运动让葡萄牙开始管不过来。1975年,葡萄牙政局出乱子,干脆一撒手,东帝汶宣布独立。印尼没等热乎,就带着大兵开进了全岛。一边喊“祖国统一”,一边铁桶一样锁死了出路。


当地人可不是软柿子。印尼一接管,马上被当地人武装力量反抗得焦头烂额。枪林弹雨下,印尼试图用强硬手段“消化”这片土地,结果纷争不断。可以查到有不少关于东帝汶武装冲突的照片流传出来——高度紧张,持续暴力,偶尔爆出大事件。联合国的呼吁始终没有中断,从美国、澳大利亚到葡萄牙,国际舆论一致站在东帝汶一边,谴责印尼非法占领。美国国务院档案、联合国大会纪录片里都有那段历史的一手记录。


后来发生的事让印尼有点左右为难。亚洲金融危机来了。印尼自己就喘不过来气。1998年老总统苏哈托下台,哈比比刚刚坐稳江山压力就接踵而至。联合国人道主义观察团来回穿梭。1999年,印尼政府一摊手同意让东帝汶搞自决公投。大家可以查UN 1999年度报告,里面投票赞成脱离印尼的比例高得出奇。翻一下人均GDP数字,当年东帝汶仅仅不到370美元,大部分人一穷二白,可还是要离开印尼,那股劲是谁都拦不住的。


看到这里,两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很割裂?一边是有人抗争到底,另一边几乎没什么动静。国际社会给的态度也完全不是一码事。东帝汶得到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国际关注,多国参与、联合国插手。锡金可就没那么幸运,大国们一个声音都没有。美国国务院1999年的东亚太事务档案就说,印度吞并锡金几乎没有在联合国掀起波澜。英国、日本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区域问题自己解决”最好。


印度也会动脑筋。它没有像印尼那样,急着一口吃下去,锡金被慢慢地“印度化”了。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2001年锡金总人口约为75万,锡金族只占16%。有媒体统计到2020年,锡金的印度裔比例已经持续走高,地方语言学校、商品市场、官员体系都在“印度化”推进。锡金曾经的佛教寺院在现代霓虹灯下,也要适应新生活。锡金国王如果活到现在,会不会觉得自己根本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呢?


可回过头又想,印度对锡金或许没那么多恶意。他们是真的希望稳定边境、消化小邦还是什么?21世纪的印度和1975年那阵子不是同一个国家,现在锡金人或者也许早就认同“印度公民”身份。这是不是彻底消除了独立的可能?真说不准 — 有些年轻锡金人也不乐意,社交平台上偶尔还能看到声音。可只保留“锡金邦旗帜”,到底能代表多少真实意愿?资料不太全,数据也没有那么明晰,说到底有点迷糊。


倒是东帝汶脱离印尼独立以后,也没有马上风生水起。早年间政坛混乱,不断换总统、议会。经济状况改善得慢,到2020年,人均GDP就只有1989美元(见世界银行数据)。有时候还会有点暴力,政治暴动、民生问题反复发作。但他们保住了主权,有联合国撑腰。2006年以后,澳大利亚和葡萄牙的影响力都进来了,本地年轻人里,甚至有人开始往外闯世界——东帝汶护照在英联邦国家偶尔能派上点用场。


至于印尼,有人说当年被骂得不冤,也有人说“一个民族不能永远绑在一起”,哈比比总统在回忆录里写过:“选择放弃,比死扛更难。”但是这话也不是完全对的,因为当年要不是金融危机,东帝汶还真未必能获独立。恐怕印尼政府里面,有不少人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


从国际法来说,吞并锡金和东帝汶的方式都不怎么光彩。联合国档案馆能查到相关决议案,明文强调领土完整和自决权。可事实是,只有在强烈舆论和多国经济、政治危机影响下,这套规则才可能生效。锡金没摊上合适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就只能安静地变成历史脚注。


也不是所有的小国被吞并,都能有“东帝汶式的幸运”。这本来没道理,却总有人把问题想简单了。真要归纳原因,国际支持、民众态度、大国外交策略、历史积淀,哪一样都能左右最后的结果。如果觉得独立只是流血就能拿到,大错特错。现实反而让人有点不服气,这世界有些流程注定没办法百分百公正。


最后这么看过来,不觉得讽刺么?有些地方还在为一点点自治权争吵不休,有些地方在大国的阴影下不声不响被消化。他们之间到底谁幸运,或者谁被历史亏待,真没那么容易说清。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是豪赌还是顺从命运,未必谁能讲明白。世界地图上的一块邦界和一面国旗,有时候分量很难丈量。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