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英国——或将成为俄乌战争中,第一个倒下的国家?
枕猫

从荷兰海牙到伦敦的内外焦虑——英国,这个曾以“日不落帝国”自豪的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国家考验。

一边是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战争姿态,另一边是国内经济与安全形势的双重夹击。

按最新态势,很可能预示着英国将成为俄乌战争的“首个倒下者”——倒下,指的是在全面战争的冲击下,跌落在强国边缘。

6月24日,英国政府发布2025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今年定为“对抗元年”。战略中提到,要为“本土可能遭受攻击”的危险做好准备,包括常规军事打击、网络战、信息战甚至基础设施破坏。不再是假设的威胁,英国正被迫接受:它可能成为战场

国防大臣还披露:要重启“冷战式全民防御宣传”,重整社会韧性。朋友们,这意味着英国已经跨过“准备”的门槛,真正进入“实战预设”阶段。

国家安全战略同时发布之时,英国还推出了迄今为止冷战结束后最大的军事预算扩张计划——《战略防务评估2025》。这个评估在6月初正式公布,目标清晰:未来几年将防务投入提升至GDP的2.5%,并争取未来达到3%

具体细节方面更扎实:

增设至少6家弹药工厂,保持“弹药持续生产线”;

构建12艘AUKUS新型核潜艇脉络,保障海下威慑;

建立“CyberEM司令部”,即网络与电磁战指挥中心;

针对本土,追加10亿英镑用于防空和导弹拦截系统;

校园扩充“国防少年队”30%,并制定“预备役与产业总动员法案”。

这些动作非常猛烈、系统,一方面是在回应俄乌冲突,一方面也是对今年3月伦敦乌克兰峰会“欧洲“自立”、“乌克兰安全需欧洲主导”呼声的回应。

除了“家门口”布防,英国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角色也越来越“冲锋在前”

Operation Interflex:自2022年7月启动,累计已有超过50,000名乌军接受英国训练,涵盖坦克、飞机、海军、反地雷等多个方向。2025年春,英国还启动飞行员训练,并已有200名乌军完成基本训练。

英国推动出台“Gravehawk”地面防空系统,基于旧式苏联R‑73导弹重新设计,15套部署计划已启动,2025年2月首度公开亮相。

6月,首相Starmer宣布,用 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利息 购买对乌军援——包括价值超过8亿瑞典克朗(约7,000万英镑)的350套机器人系统(地面发射)。

在6月的荷兰北约峰会上,英国还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数百枚防御型导弹,并支持美英德联合解除乌军打击深远俄方阵地的Storm Shadow及ATACMS系统禁令。

可以说,从训练、生产、防空、一线援助等多个维度,英国都在“把拳头送到前线”,加速提升乌军抗击力。

许多人担心,英国这些动作是在巩固安全,实际上可能已引来了俄罗斯更直接的对抗思维。

北约秘书长Rutte指出,未来五年内,俄罗斯可能对某一北约国家发动一级冲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强调,俄罗斯“不仅限于乌克兰目标”,恐“2030年前武装北约”。

另据美国智库ISW分析,若俄乌战线进入停火或拉锯战,俄将有能力“重组兵力,向北约边境调动”,而预计2030年前可构成实战威胁。也就是说,英国加强防卫并非多余,反倒是保护最后的杠杆——对博弈的主动权。

防务开支猛涨,带动产业和就业,但财政压力不容小觑。

今年Q1经济增长0.7%,是近一年最快增速;

但随后4月就环比下滑0.3%,未来增长前景不稳,英央行预计2025Q2仅+0.25%;

当前公共债务压力下,财政部长Reeves尚需平衡减税与筹资;

多家智库质疑:GDP升至2.5%、3%,未来几年国防投入是否真的可持续?是否会挤压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

真实的生活中,普通人已经能感受到物价上涨、税收压力、储蓄率减少、退休金缩水。这些压力也反映在政治与社会层面——支持强化军事力量还是回归民生,成为民意拉扯的焦点。

“倒下”不是说英国会被俄罗斯征服,而是它正在承受战争引发的“全社会退守风险”,正如昔日欧洲多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逐步被牵引入残局一样。

国内面临高防务支出、经济增长承压、财政赤字与社会福利拉锯;

国家安全战略意味着社会资源被主线绑死战时应对,战备状态如影随形;

对外援助速度和规模虽给国际声誉加分,却让国内“弹药留给自己”的呼声在上升;

从英国民调就可看出,有超过半数英国人担心,若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会波及本国

一旦俄国发动针对北约的局部冲突,包括针对英国的网络破坏、能源供应打击甚至更直接的军事行动,那英国社会在“防御、财政、政治”三重冲击下,极有可能成为首个承受全面冲击的西方国家。

简言之,英国正在一边试图增强防备,一边也越来越深陷一场不是自己发起但必须承接的战争旋涡。

想象一下,突然全国启动“Pegasus”战时预案,孩子在学校学“战时避难”,而父母同时担心涨税、工厂订单和未来是否还能撑得住。

那些金属光泽的战舰、潜艇、无人机,固然能在地图上一格格亮眼,但背后的“国家社会能否长期撑得下去”,更像一场无声的“内战”。

我们看到的是外交喊话、北约宣言、弹药援助,可听不到的是——谁来撑这场未来或现实的抗争?英国家庭可以?工厂可以?税收体系可以?社会信任可以?

英国的“从备战到战时状态”,无论你同不同意,其进程都在加速。现实是,它正在成为俄乌冲突中,第一个面临全面社会波动的北约国家。从军事装备到社会动员、从异国支援到本土安全,英国已无回头路——再往前,只有更深地“战时改造”。

战争不是黑白电影中的硝烟,那种全民防范、网络警报、能源断裂、财政紧绷,是鲜活的现实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