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打来电话,刚接通就是各种抱怨,一叠声地说表妹脾气大、性子犟、还不听劝。不用说,小姨和表妹这是又干上了。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这天,早就和同学约好出门玩的表妹起晚了,眼看就要迟到了,表妹匆匆忙忙扒拉了两口就要往外冲,压根没看天色。

看着本就瘦削的表妹不但饭不好好吃,而且连伞也没打算拿,小姨再也忍不住了,一边拦住表妹,一边给他递伞:
“你这孩子,只是去玩,又不是中高考,迟到一会儿怎么了?再说了,这雨不定什么时候就下来了,到时候淋雨感冒了还不是你受罪,到时候又得弄得全家人仰马翻,你赶紧带上。”
也不知哪句话触了表妹的逆鳞,总之,最后这伞,表妹还是没带。
本来只是个小插曲,过了就过了。可,谁也没想到,临近中午,当表妹湿淋淋回来后,早上的事又被提了起来,还顺便升了级。

小姨说,当她看到跟个落汤鸡一样的表妹时,又是气又是心疼,心里的火瞬间就烧到了头顶:“怎么淋成这样?你不会等雨停了再回来?叫你带伞偏不带,这下淋雨了吧,活该,看你以后还听不听?”
然后,母女俩就爆发了一次剧烈的争吵:小姨责怪表妹不听劝,活受罪;表妹说小姨是马后炮、事儿妈。最后,表妹恶狠狠砸上房间门,整整三天没和小姨说话。
小姨怎么都想不通:“我这不是关心孩子吗?她怎么反倒怪上我了?”

我告诉小姨:“你的本意确实是想让表妹认识到听劝带伞,可是,你的话里句句不离数落和嘲讽,变成了纯粹朝她发泄情绪,这待遇,别说表妹是个本就情绪敏感的青春期孩子了,恐怕是个人都得受不了。”
小姨这下懵了:“怎么能这么说呢,哎呀,我和你说不通。”说完,“啪”的一声就挂断了电话。

越对孩子耳提面命,他越不听话?
说实话,小姨和表妹的母子矛盾,我早就劝过。可是,小姨总是一副大家长的样子,怎么都不肯让步。表妹小学时还好,自从进了中学,这母女俩真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真没消停过。
无独有偶,同事李姐也提过,说随着自家孩子逐渐长大,以前还过得去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岌岌可危。
前几天就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李姐儿子有个坏习惯,收完书包从不检查。

这天,他照例匆匆忙忙收好书包就去看漫画了,李姐再三提醒孩子检查一下,孩子也没当回事。结果,因为忘带作业,孩子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斥责了。
知道这件事后,李姐再也忍不住数落孩子:“早就提醒你了要检查书包,你偏不听,这下丢脸丢大了吧?”结果,简单的一句话,竟引的孩子大动肝火,又是哭又是闹地控诉李姐没安好心,母子俩谁也没落个好心情。
明明是关心孩子,怎么孩子就是不懂我的苦心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表示疑惑。

其实,不是孩子不能体会父母的苦心,而是父母从一开始就用错了方法。
首先,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以小姨的经历为例:表妹淋了雨,估计也没玩开心,本来就一肚子委屈,偏偏小姨不但没有一句关心,反而上来就是一通指责,“叫你带伞偏不带,这下淋雨了吧,活该,看你以后还听不听?”这不得当场爆发吗?
以李姐的经历为例:孩子明明做了作业,却因为自己忘记带而被责备,还被全班围观,这心里别说多委屈了,这妈妈倒好,进门不但一句安慰都没有,还被数落一通,孩子不生气都不行。

其次,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耳提面命≠关心孩子。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不自觉把自己变成复读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相同的话语,祈求耳提面命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想想我们上班族最大的痛苦,不就是遇到个复读机一样的领导吗?天天重复同样的话,不厌其烦地说,咱们真正听进去了多少呢?
因此,对孩子说话,在精不在多,在倾听,不在灌输。

教育孩子,不妨转个思路,一切豁然开朗
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丽丽曾经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同事王姐的犟种儿子因为不听劝被淋成了落汤鸡,灰溜溜回到家。
王姐不但没有责备孩子不听话,反而一叠声地关心起孩子:“哎呦,怎么淋成这样啊,冷了吧?身上肯定不舒服,来来来,赶紧擦擦头上、脸上的水。”说着给孩子递过去干毛巾。
然后,她一边去给孩子倒热水,一遍催促孩子换衣服:“赶紧去换衣服,湿哒哒的黏在身上多难受啊。”

等孩子换好衣服、吹好头发,王姐更是温言细语地告诫孩子:“儿子啊,你可是要干大事的人,千万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啊,忘带伞这事有这一遭就够了,你要是生病了,那得多难受啊,一点都不值当,妈妈可舍不得你再遭罪了。”
一通彩虹屁下来,直把孩子夸得热泪盈眶,不但亲子关系融洽,孩子和妈妈的联系更紧密了,就连其他方面也细致了很多,对于妈妈的话也上心了很多,再也不需要天天念叨这念叨那,搞得全家不得安宁了。

难怪都说,打压出不了人才,只有夸奖才是,孩子是夸不坏的。
可不是吗?哪个孩子不想获得成就感,不想做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只是有的家长习惯于打压式、数落式、复读机式,从没意识到孩子要的是什么。
不妨从此刻起,从现在起,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多肯定他一下,多夸他一下,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