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还没结束呢,沈阳那边就公布了一份补课黑名单:9名在职老师,因为违规补课,被点了名、受了处分。
事情刚一发生,网上马上就喧闹起来,众多网友一边倒地质问:光警告可没什么用,不如直接把教师资格证吊销了才有威慑力!

事情得从这几年补课风转向说起,补课没停,只是换了一个称呼,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好多校外培训机构都关了门,几乎没剩下几家,
从表面看好像很平静,就好像补课的事像把水龙头拧紧了一样,但还是会有水流出来,只是变得更隐蔽了而已。

比如说吧,有的补课班不叫补习,改叫学科托管、学习陪伴、课后延展。
还有些弄出亲子辅导、假期照管这类名目,听着没什么坏处,其实就是换个花样接着赚钱。
特别是寒暑假的时候,一节课两三百块钱都算是起价;遇上所谓知名老师,
一小时好几百也很平常;有些家长一不小心就花个好几万甚至几十万,那压力跟买房差不多。

补课到底有没有用?很多家长心知肚明
不得不说,很多家长明知道补课贵,还心甘情愿掏钱。为啥?就俩字:提分。
有些老师的确有一套,对着孩子的问题点一通猛攻,成绩立马见起色。
特别是一些压线生,补上一个假期,成绩蹭蹭往上涨。

也正因为这样,许多家长就开始比拼补课资源,模式就怕自己家孩子落在起跑线上,
有钱人家干脆请来家庭教师一对一辅导,从周一补到周日,一个月花个五六千之类都算常规款。
有规定禁止老师补课,为什么还是有人顶风作案?

国家早已明确表明,公立学校里正在任职的教师不可以参与有偿补课。
教育部门也制定过严格的举措,《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教师违规行为处理办法》都明明白白地严禁教师私下开展补课。
可有的老师还是动了歪心思。原因也不难猜,工资有限、补课赚钱快。
有人甚至靠补课一年进账二三十万,是正式工资的好几倍。诱惑这么大,自然有人铤而走险。

沈阳通报:9名教师被查处,有人直接被解聘
沈阳方面发布的通告还挺清楚明白的——从今年1月到5月这段时间,有九位教师因违规搞课外补习,被进行处理,有告诫警示、记过处分、降职任用以及解除聘用等情况。
比如:
杏坛中学的武老师和刘老师,今年1月搞补课被记过
师范二附的杨老师、桑老师,同月也被查到,受了处分
南昌初中的李老师被纪委通报,罚了钱,
雨田实验学校的赵老师被记大过,取消评优评职称,还扣了工资
还有人直接被解聘,比如134中学的吴老师,算是下手最重的一个了。

不过网友们看完这些通告以后,一般都觉得效果或许不太好:这些处罚办法看上去挺严肃规范的,可实际上没起到多少作用,记一次就过了,口头警告个一两次压根起不了啥作用,根本没法拦住老师们靠补课挣钱的念头。

处分太轻?网友直言:不撤资格没用
通告一发布后,网上很多人都说:这么处理没什么用,警示、记过还扣点工资,老师该补课还是偷偷接着补。
辽宁有网友说得挺直爽:罚这么少,反而好像在告诉老师只要不被抓到就行,
也有人评论说:普通老师靠工资生活,有这么一次兼职根本不怕记过处分,
更让人痛心难过的是,补习功课这种事,不是光靠一道禁令就能管得住,
补课“地下化”,监管越来越难了。

现在老师补课的情况和以前不同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地开班收钱,多数是偷偷进行的,
经常依靠熟人介绍,聚集起一小群人,家长和学生其实心里都很清楚,补课的地点通常在居民楼或者出租屋里,要不然就在老师自己家里,这样不太容易被发觉。
甚至有些老师特意避开自己学校正在读书的学生,转而去寻找其他学校的孩子进行补课,
以此来规避风险;也有人采用线上直播课,远程操控辅导等方式既显得非常低调,又不容易留下证据。

监管部门要追查,不但要花大量人力,还要碰到愿意举报的家长。
但问题来了,很多家长压根不愿举报——自家孩子在补课,举报了老师,孩子咋办?
不该只盯老师,也得看家长的“焦虑推手”
很多家长表面上抱怨补课贵,实际上呢?真出了资源,他们比谁都冲得快。
为啥?说白了还是怕自家娃掉队。尤其中考、高考竞争激烈,你补我不补的心理压力大得很。
补课成了一场家长的军备竞赛。你家补我也得跟上;你请一对一,我也不能差。

所以老师敢补,除了因为能赚钱,也因为家长愿意配合。
真要治得住,得从多方一起动手想彻底解决补课这事,光靠通报几个名字,显然不够。
监管部门得真刀真枪地查,而且要追踪到底,不是罚一次就完事。像这次沈阳的案例,就应该成为全国的警示。

再一个处理不能手软。要真让老师有压力,那就得动真格的:比如情节严重的,直接吊销教师资格,甚至列入从业黑名单。
第三点也是最难的一点——引导家长摆脱升学焦虑。如果大家都觉得非补不可,那总会有人铤而走险、有人暗地搞补课。

另外学校也不能一刀切地禁止一切课外学习服务,应该引导合规合法的课后辅导渠道,
比如由学校组织统一的、公益性的课后服务,这样一方面规范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家长负担。
老师不好当,但底线不能踩。
老师也是人,想多挣点钱无可厚非。但老师也是一份带着责任和规则的职业,不能啥赚钱就干啥。
补习要是弄得出彩,那就是知识传递;可要是没弄好,那就成了奔着赚钱去教,搞不好还跟学术公平沾上边,
对学生来说,如果课堂上得不到最好的教学内容,非得靠补课才能提高,那学校的意义又在哪里?
如果补课成了默认选项,那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总的来说补习功课这回事并非一句老师有问题就能说清的它和教育体制、家长的心理状况、监管情形还有全社会对分数的执着都相关。
但不管怎么样,触碰职业底线的事,绝不能放任。对于那些顶风补课的老师,不能只靠通报点名来意思意思,而是要真正让违规行为有代价。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安心在课堂学知识,家长也才能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
那么对此件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