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刷短视频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的视频就像是一场加密通话,那些主播和网红嘴里蹦出来的词,咱是越来越听不懂了。什么“赚米”“帽子叔叔”“啵啵间”……这些短视频黑话,就像一阵风,吹遍了整个网络世界。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短视频黑话。

先来说说“赚米”这个词,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满屏的博主都在教大家怎么“赚米”。一开始我还纳闷呢,怎么都在讨论大米的事儿,后来才反应过来,哦,原来他们说的是赚钱。为啥要把赚钱说成赚米呢?有个说法是平台可能会对“钱”这个字限流,所以大家就找了个替代品“米” 。但抖音副总裁出来辟谣了,说平台没这规定,把钱说成米就是用户和运营教程里的以讹传讹。可即便如此,“赚米”这个词还是火得一塌糊涂,现在要是哪个博主在视频里正儿八经地说“赚钱”,反倒显得格格不入了。
再讲讲“帽子叔叔”,这指代的是警察。这么可爱又亲切的称呼,一下就拉近了警察和大家的距离。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警察很威严,有点距离感,但“帽子叔叔”这个黑话一出来,就好像警察叔叔变成了我们身边的大朋友。这个黑话大多出现在一些正能量的短视频里,比如警察帮助小朋友找家长、为市民解决困难这些场景,用“帽子叔叔”来称呼,让整个视频的氛围都变得温暖又有爱,满满的正能量。
还有直播间,现在都叫“啵啵间”。主播也不叫主播了,成了“煮啵”。我第一次看到“煮啵”这个词的时候,还以为是卖奶茶的,心想这奶茶店的名字也太奇怪了吧。进了直播间才明白,原来是说主播。在“啵啵间”里,那黑话更是五花八门。美妆直播间里,痘痘肌叫“小包包”,雀斑叫“小雀雀”,打玻尿酸水光针叫“打biubiu” 。卖衣服的直播间,羊毛大衣是“咩咩大衣”,鸭绒是“嘎嘎绒”,牛皮是“金牛座”。我有次刷到一个卖衣服的直播间,主播说:“家人们,这件咩咩大衣可暖和了,而且是百百分的高品质,搭我这个金牛座包包,简直绝绝子。”我当时就被这些黑话绕晕了,心想这买个衣服咋还像在猜谜语呢。
在短视频的世界里,福利得说成“浮力”或者“fl”,现在是“现现”,商品秒杀是“商品秒秒”。“新进啵啵间的宝宝们,点个小关小注,浮力多多,谁买谁省米。”你看,短短一句话,全是黑话。要是刚接触短视频的人,肯定听得一头雾水。再聊聊那些数字和字母缩写的黑话。酒叫“8+1”,第三者叫“2+1” 。我一开始看到有人说“昨晚喝了点8+1,整个人都放松了”,我还以为是在说数学题呢,后来才知道是指喝酒。还有字母缩写,医美叫“YM”,抗老叫“K老”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美女博主推荐“YM好物”,我还以为是某个明星同款,结果是医美产品。这些数字和字母缩写的黑话,就像是给语言加了一层密码,不了解的人根本看不懂。
这些短视频黑话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一方面,有些主播为了规避平台的监管和限制,就想出了这些替代词。比如涉及虚假宣传、极限词语的内容,用黑话表达可能就不会被平台检测到。像用“咩咩”代替羊毛,用“99+1”代替百分之百,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用词不当而被限流或者封号。另一方面,用户对平台审核边界不太清楚,担心正常表达会有风险,就选择用黑话。网上还有很多起号、运营和涨粉教程,都在教大家用这些黑话,慢慢地,大家就都跟着用了。
短视频黑话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来说,有时候看视频真的很费劲,得时刻在心里翻译这些黑话。而且,这些黑话还可能会影响语言的规范性。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过多接触这些不规范的黑话,可能会对他们的语言表达产生误导。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把“赚钱”写成“赚米”,把“直播间”写成“啵啵间”,那老师得多头疼啊。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短视频黑话也有它有趣的一面。它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表达方式。这些黑话充满了创意和个性,让短视频的交流变得更加活泼有趣。就像“帽子叔叔”这个称呼,它让警察的形象更加亲民,传播了正能量。而且,黑话也成为了一种社交符号,在特定的群体里,大家用黑话交流,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短视频黑话,我们也不用过于排斥或者担心。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出现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可以抱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它们,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平台也应该加强引导,在保证内容创新和趣味性的同时,避免不规范黑话的过度传播。比如,可以对一些可能引起误解或者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黑话进行提示或者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