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之前有个老汉,叫周大爷,他70多岁了,腰都直不起来,还天天下地干活,拄着拐杖都要去干活。
有人问他:“你都这把年纪了,还不歇歇?”
他苦笑一下,说:“不干行吗?人要是不干活那还叫人嘛!”
小时候常听大人讲,“农村人命苦,是命里带的。”那时候不懂,还觉得是大人迷信。

可现在长大了,走过很多村,看过很多人,才发现:他们说的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现实使然。
一个家族,只要没有那么一两个犟种硬生生地往外拱一拱,拼一拼;那么这全家老小,会在地里从年轻干到年老,最后还是回到原点:
种地、看天吃饭、再一代代循环下去。
没有犟种,就没有出头日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代际循环”,就是说穷、苦、委屈,是可以代代相传的,不是因为他们想穷,而是因为没有能力打破那个循环。
村里周大爷家就是,他家三代人都种地,年年都说“今年日子会好一点”,可年年过得都差不多。
周大爷家的三儿子其实曾经考上了一个大专,他甚至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但他儿子觉得外面生活太累、太孤单,大学一毕业就回村了。
结果呢?他一回村就和其他人没啥两样了:盖房子、种地、伺候老人,然后孩子再接着上一所不咋样的高中,一步一步又回到了老路上。
没有人非得走出去,但如果连尝试都不试,一整个家族,就只能困在这个闭环里。你不走出去,新生活就不走进来。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当家不代表能翻身
很多农村孩子很早就会干活、懂事、会看人脸色,但说实话,这些技能放在外面并不值钱,真正能改变命运的,往往是认知上的突破。
人的命运大部分是由认知决定的。
你怎么想问题,就怎么走路,你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那你的人生也就这样了。
你觉得“我可以试试看”,那你哪怕失败了,也能比其他人多一条出路。
所以,农村人最缺的不是吃苦的能力,而是犟着往外走的那股劲儿。
现在大家都在表面上赞美农村人勤劳朴实,可你真去了解,会发现他们的勤劳,是一种不得不干的求生方式。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就是说一个人长期处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中,就会逐渐对改变失去希望,干脆什么也不做,只等着命运安排。
这种状态在农村很多老人身上都能看见,他们干活不是因为希望,而是因为不干就完了、不干就没吃的。
更让人心酸的是,一些家庭里每一代人都说:“算了吧,就这样过吧。”不愿意拼,不敢改变。
长辈说:“别折腾了,你二叔当年不就跑出去,最后还是回来种地。”
晚辈说:“出去也是打工,何必呢?”

但他们不知道,其实每一个出去打工的犟种,也许没能挣大钱,但给下一代带来了可能性:
见过世面、接受教育、知道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没机会。
说到底,翻身不是一代人的事,是连续两三代人的努力积累,如果连第一步都不迈出去,那就等着下一代接着种地、接着贫困、接着干到老。
再苦,也要有一个人站起来
家族命运的转折,从来不是突然有了钱,而是终于有一个人不愿意再这样过。
可能是那个上大学的孩子,可能是那个死活不肯嫁回村的姑娘,也可能是那个放下镰刀、开始学做电商的中年人。
他们看起来像叛徒,其实是命运的开路人。
每个家族都应该鼓励那个犟种——别劝他回来,别说他异想天开,只要他走出去,哪怕走得慢,哪怕跌倒了,都是整个家族的希望。

就像丁真,他就是走出理塘的一个年轻人,他当年只是被一个摄影师抓拍了照片发到了网上,然后就火遍了全网。
他走出去之后,发现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怎么读过书,一开始他甚至连网友的留言都看不大懂,还被网友嘲讽过。
但是后来,丁真从来没有退缩,他参加了很多节目,事业慢慢走入了正轨。
最近,在一个节目时,他讲起自己主动承担了妹妹读书的费用;

他说:“以前觉得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不上学没什么问题,可是后来走出了村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才发现知识很重要。”
这就是走出来的力量。
丁真是幸运的,他走出来了,还身体力行带动了身边的人去改变;
所以,“活到老,干到老”不是农村人的宿命,而是没有人愿意去翻身的结果。
在农村这口大锅里,只要有一撮火星子敢跳出去,未来就不会一直是锅底的黑。
一个家族,不怕穷,就怕大家一起认命。真正的希望,从来都是从不肯认命的那个人开始的。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