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那些跟父母说话戾气很重的孩子,其实家里都缺少三个字,很现实
浩源的妈妈

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别管我,说了不用你操心!”

“问这么多干嘛?烦死了!”

“别人爸妈都能做到,你怎么就不行?”


作为一个80后,你小时候敢和父母这样说话吗?


不用思考,那肯定是不敢的?


可如今,孩子对父母说出这样充满攻击性的话语,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当然,除了言语,有些孩子的行为也令人咋舌。


父母总是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变得如此充满戾气?


其实,根源往往在于家里缺少“被看见”这三个字,而很多家长却浑然不觉。


一:孩子的戾气从何而来?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片段:

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骂,不仅翻旧账,还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孩子一开始低头沉默,可当妈妈越说越难听,甚至开始动手推搡时,孩子突然爆发,气冲冲地摔门而去,还把走廊里的花盆踢翻。


评论区里,有人指责孩子不懂事、脾气差,可从这对母子的互动中不难看出,孩子的情绪失控,很大程度上是长期不被理解、不被看见的结果。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却很少停下脚步,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孩子满心委屈想要诉说,得到的却是:

“这点小事有啥值得说的”;

“你就是想偷懒”;


孩子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换来的是:

“这么简单都不会,脑子让狗吃了……”


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无人在意,需求无人重视,内心的委屈和不满越积越多,最终化作伤人的话语和冲动的行为。


父母总是用否定、批评对待孩子,实际上是在向孩子间接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

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想法不值得被尊重。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就像在黑暗中行走却找不到出口,积攒的负面情绪无处释放,一旦被触发,就会如洪水般决堤。


二:充满“看见感”的家庭有多温暖


有一次,同事的女儿在学校文艺汇演中忘词,表演一团糟。


我想,换大多数家长,可能早就开始数落孩子不用心、丢面子。


但同事却不一样,她第一时间给了女儿一个大大的拥抱,说:

“宝贝,妈妈知道你为了这次表演付出了很多努力,忘记词一定让你特别难过吧?”


女儿听了,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把在后台紧张到忘词的委屈一股脑说了出来。


同事耐心听完,和女儿一起分析问题,还鼓励她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从那以后,同事的女儿不仅没有对表演产生恐惧,反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


这就是充满“看见感”的家庭的力量。


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想法被尊重,即使犯错也不会被指责和否定。


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被爱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平和、自信。


但是说实话,我们都是平凡人,每天被生活的压力裹挟,每天忙着工作、操持家务,难免会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回到家,孩子满心欢喜地想要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妈妈却来一句:“别烦我,忙着呢”;


孩子遇到挫折想要倾诉,爸爸却不耐烦地够道:“这点屁事儿都受不了,以后能干啥”……”


家长看似在为孩子的未来努力,却在不经意间关上了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大门。


三:“被看见”是孩子心灵的阳光


“被看见”,是滋养孩子心灵的阳光,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作为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家庭充满“看见感”:


1: 认真倾听,给予专注:

当孩子说话时,放下手中的事情,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他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2: 接纳情绪,共情理解:

无论孩子是开心还是难过,都先接纳他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用语言和行动告诉他:“我懂你的感受。”


3:尊重想法,鼓励表达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即使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他一起探讨更好的解决办法。


4: 关注细节,及时肯定:

留意孩子生活中的小进步、小成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被看见、被认可。


写在最后:


家,本应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


只有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被看见”,他们内心的戾气才会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学会看见孩子的情绪、想法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与尊重,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