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连载29|《陕西省汉中市地名志》天台乡图鉴
汉中在路上

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人文的温情。《汉中市地名志》作为我市首部权威性、规范化的地名典籍,不仅为地名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让我们得以在字里行间触摸汉中千百年的文化脉络。因此,汉中在路上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摘录《陕西省汉中市地名志》中的珍贵内容与大家分享。

然而,这部典籍虽已足够厚重,却仍装不下汉中大地的全部故事。一个地名,或许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或许镌刻着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又或许暗含着独特的风土人情。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记忆碎片、口口相传的故事、老辈人口中的别样解读,都是地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深知,唯有汇聚每一位汉中人的力量,才能让这些介绍资料真正丰满起来。

我们诚挚邀请您一起加入这场关于地名的对话。您的一句补充、一段回忆、一个故事,都可能为这片土地增添更生动的注脚。

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区直接补充。您提供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成为还原历史拼图的重要碎片。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让汉中的地名故事代代相传!

天台乡概况

天台乡位于汉中市北部。乡政府驻地蚂蝗沟,距汉中城五十公里。地处东经一百零七度零分,北纬三十三度二十分。总面积三十一点二平方公里。东西宽约四公里,南北长约七公里。东与城固县毕家河乡接壤,南与褒河、张寨乡相连,西北与留坝县青桥驿和东沟乡毗邻。地处山区。辖蚂蝗沟、三娘坝二个村民委员会,十个村民小组,七个自然村,一百二十八户,五百九十六人。均为汉族。

天台乡以当地的名山 —— 天台山而得名。解放前隶属武乡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五〇年)建立新的乡政权时,取名天台乡;人民公社化后(一九五九年)更名为天台管理区;一九六九年 “文化大革命” 中更名为红峰公社;一九七三年恢复原名天台公社;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恢复解放初天台乡名称。

全乡耕地面积一千五百四十三亩。多为山坡地。其中水田一百八十六亩,旱地一千三百五十七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洋芋。一九八三年粮食总产三十三万九千七百二十七斤。土特产有竹、药材、木耳、核桃、生漆等。西洋参在该乡试种成功。全乡有森林面积四万二千七百五十五亩,其中国有林三万五千七百三十四亩,集体林七千零二十一亩。乡境内仅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宝汉公路(汉中至宝鸡)相接,为通往汉中城的主要交通线。

近年来乡办企业有所发展。主要有药厂、水电站等企业单位。一九八三年总收入五千元。有乡医院一所,医疗站二所,中学一所,小学一所,电影队一个,文化站一个。

天台乡在一九三三年左右,曾为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开展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之一。当时中共南(郑)、城(固)、褒(城)边区委员会,在该乡的蚂蝗沟、磨子沟、园包石等地,发动群众,建立了赤卫队,和敌人开展了英勇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天台乡地名

【天台乡人民政府】Tiāntái Xiāng Rénmín Zhèngfǔ 位于汉中市城北五十公里。驻地蚂蝗沟。工作人员十二人。设办公室、农业、财政、民政、林牧等机构和专干。乡党委同驻院内。一九五〇年建立乡政权时,以 “天台山” 取名天台乡人民政府;一九五九年人民公社化后改称天台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改称天台人民公社委员会;一九六九年 “文化大革命” 中改称红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三年恢复原天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名称;一九八○年改称天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恢复今名。

【蚂蝗沟村民委员会】Mǎhuánggōu Cūnmín Wěiyuánhuì 和乡政府同驻一地。地处山区。六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八十户,四百零六人,四千二百零六亩耕地。有医疗站、乡办商店、放映队、学校、药场等。特产木耳、竹木。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六保。村委会前身为蚂蝗沟大队,组建于一九五九年人民公社化时;一九六九年 “文化大革命” 中改称社峰大队;一九七三年恢复原蚂蝗沟大队名称;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更为今名。

【蚂蝗沟】Mǎhuánggōu 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二个村民小组,三十八户,一百六十二人。村有商店、医院、中学、小学、发电站。特产木耳、天麻、核桃。据《南郑县志》记载,清乾隆初年即有此村名;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六保。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财主,用一匹马换得此沟,故取名马换沟;年长日久讹称为蚂蝗沟。

该村于一九三三年为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革命活动地,建立了红色赤卫队,和敌人开展过艰苦的斗争。

【印家沟】Yìnjiāgōu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一点二公里。二个村民小组,十九户,一百一十人。地处山区。特产竹、木、核桃。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五保;现属蚂蝗沟村委会。相传,早年有一财主将一枚玉印换得此山沟,故名。

【佛爷庙】Fóyémiào 位于乡政府驻地南一点三公里。十六户,一百零五人。地处山区。西洋参最早在该村试种成功。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五保;现属蚂蝗沟村委会。因村曾有一佛爷庙,村以庙取名。

【磨子沟】Mózǐgōu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三点三公里。地处山区。八户,二十九人。据《续修南郑县志》记载,清同治前属北区宝峰坝所辖;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五保;现属蚂蝗沟村委会。相传,清康熙前有几个石匠在此山沟琢磨营生,故名。

一九三三年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于此村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并建立了红色赤卫队,后编为第三游击大队第十二中队。

【三娘坝村民委员会】Sānniángbà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四公里。驻地三娘坝。地处山区。四个村民小组,三个自然村,四十户,一百七十六人,五百五十九亩耕地。办有小学、医疗站、米面加工厂。特产竹木、木耳、核桃。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六保。村委会前身为三娘坝大队,组建于一九五九年人民公社化时;一九六六年 “文化大革命” 时改称四清坝大队;一九七三年恢复原三娘坝大队名称;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更为今名。

【三娘坝】Sānniángbà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四公里。为留坝、城固三县〈市〉交界地。二个村民小组,二十四户,一百零八人。村有小学、米面加工厂。地处深山。为汉中市林木产品基地。据《南郑县志》记载,清乾隆初年即有此村名;清同治前属北区宝峰坝所辖;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六保。

该村座落于四面环山的平坝地。相传明朝建文帝,因叔父朱棣篡夺帝位,逃难到今城固县毕家河乡的捷龙崖。他的第三夫人追寻到三娘坝这块山坳中时,因病葬身于此地,故名。

【耳山】Ěrshān 位于乡政府驻地二点五公里。九户,三十九人。特产竹、木、木耳、核桃。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六保;现属三娘坝村委会。因村地处深山,盛产木耳,故名。

【太阳坪】Tàiyángpíng 位于乡政府驻地北三点四公里。七户,二十九人。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武乡乡第六保;现属三娘坝村委会。因村地处深山一平地,昔建有太阳神庙,故名。

来源:《陕西省汉中市地名志》 汉中在路上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