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吴末帝天策元年(275年),中书令贺邵因中风口不能言而辞官,孙皓竟怀疑他是假装有病,将其收押在酒窖,严刑拷打。贺邵难发一言,终被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贺邵是后将军贺齐之孙
一、一啼惊吴
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贺邵是孙吴名将、后将军贺齐之孙,灭贼校尉贺景之子。贺氏本由庆氏改姓而来,自贺齐至贺邵,贺氏也算功名有成(参见贺齐篇)。
在吴少帝孙亮时,贺邵为中郎。
吴景帝孙休即位后,贺邵任散骑中常侍,又外放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太守。
吴郡是老孙家的龙兴之地,郡内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在孙吴朝堂关系盘根错节,势力巨大,所以治理起来并不容易。贺邵初到吴郡,一直足不出户。郡内豪门士族都轻视他,有人还在郡府大门上题写了“会稽鸡,不能啼”的字样,以此嘲笑贺邵不敢发一言。
贺邵听说后,特意外出,走到大门口,回头看了一眼,要来笔在下面续了六字“不可啼,杀吴儿”。于是他到各大家族府院,特意查核顾姓、陆姓服役、从军及藏匿逃亡户口情况,然后把事情本末全部上报,两家因此获罪者甚多。
当时陆抗任江陵都督,他害怕事态扩大,对家族不利,特到到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向吴末帝孙皓求情,此事才得以了解。

陆抗为丞相陆逊之子
后来,孙皓征贺邵入朝为左典军,又升为中书令,领太子太傅。
中书令最初只是帮助皇帝在宫中处理文库档案的低级官员,后来皇帝为对抗逐渐握有实权的尚书令,遂提高中书令地位,中书令遂掌机要,反而与皇帝更亲近。而太子太傅负责辅导太子,太子对其要持弟子礼。
也就是说,贺邵此时既是孙皓的亲信,又是孙皓长子、太子孙瑾的老师,可谓亲贵。不想,他却因直言得罪孙皓,竟下场凄惨。
二、因正遭恨
孙皓此人,荒淫残暴,骄矜自负,孙吴朝政因此日益衰败。贺邵于是上疏直谏。
贺邵说,古之圣王,之所以深居宫闱而知天下事,是因为他们能任贤用能。今陛下以至德淑姿,统承帝业,正宜率身履道,旌贤表善,安定社稷。但今朝政纷乱,真伪相杂,文武不尽职,佞谀满朝堂,正直之士改操守,昏庸小臣以媚行。陛下深居九天之上,一言既出,风靡天下,一令既行。如影随从。而陛下亲谄媚之臣,听顺心之辞,以此为贤,臣实不安。
贺邵又说,古之人君,以礼用贤,虚己求过,而陛下严刑法以禁直言,罢贤者以拒忠谏,惑于毁誉之别,沉迷阿谀之词。故常侍王蕃,忠勤公事,才堪公卿,却因酒醉被处大刑。今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迕逆,灌以烈酒中毒身亡。而何定趋走小人,鹰犬之徒,陛下授其威柄,以致上下怨叹。故士人心伤,朝臣失望。如此何以广大教化,上下和睦?

王蕃在酒席间被孙皓所杀
贺邵再说,陛下登基以来,法令苛刻,赋税繁稠,奸邪在位,百姓疲困,戍卒衣难全,叛者连成行。今北敌狼视,窥我盛衰,陛下正宜省减宫费,崇德尚操,何以期敌不犯,轻视祖业?
贺邵所说王蕃,是三国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因不会看孙皓脸色行事,被孙皓在酒席间斩杀(参见王蕃篇)。葛奚是道教灵宝派祖师葛洪的祖父,他因在酒宴间触孙皓龙鳞,被灌酒精中毒而亡。何定则是孙权时旧人,被孙皓任为楼下都尉,掌管酤籴,他骄横作威,陷害朝臣,惹得天怨人怒。
贺邵用此三人作例,就是劝孙皓远离小人,选贤任能。但此表奏上,却引起孙皓的忌恨,他就此在心里埋下要除去贺邵的种子。
三、借故见害
贺邵此人,奉公忠正,孙皓的亲近小臣都怕他,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找贺邵的其他毛病。
一次,贺邵与同样受孙皓忌恨的宫下镇禁中候楼玄见面,说了几句话,这些人就趁机谮毁二人,说他们附耳低语,然后大笑,诽谤朝政。二人因此都受到诘难指斥,楼玄被发配广州,再南配交阯(治龙编,即今越南河内),终被逼自裁(参见楼玄篇)。
贺邵此次虽然被原谅官复原职,但后来还是难逃孙皓魔掌。

楼玄被孙皓流放南方再被逼自裁
末帝天策元年(275年),贺邵因中风口不能言而辞官。数月之后,孙皓却怀疑他是假装有病,将他收捕关押在酒窖,然后拷打千余下。贺邵难发一言,终被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他的家属也被流放临海郡(从会稽郡析置,治临海,即今浙江临海)。同时,孙皓又下诏,诛杀楼玄子孙。
根据相关记载,贺邵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与当世韦诞、虞松、司马师、司马昭、钟会、皇象齐名。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也称贺邵书法“瘠而不疏,逸而寘礼”,可与吴中八绝之一的皇象书法相提并论(参见皇象篇)。
贺邵之子贺循,在晋灭吴后得以复返家乡。他是晋一代儒宗,官至太常、太子太傅。东晋宗庙制度即由其拟定,去世后追赠司空,谥曰穆。贺邵之子贺隰,晋康帝时官至临海太守。
贺邵后人后发展为显赫一时的江南大族会稽贺氏。唐代诗人贺知章,即会稽贺氏后胤。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演义中没机会露脸的贺齐,其实是三国时孙吴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
◆一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看吴末帝孙皓如何先明后暗把国家玩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