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500亿接盘万达广场,刘强东为什么愿意拉王健林一把?
地产资管网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在互联网大会上公开调侃“一个亿小目标”的刘强东,会在七年后参与一场500亿的接盘交易,帮王健林解围?

刘强东,那个一度喊出“兄弟就是要一起干、一起分钱”的京东掌门人;
王健林,那位曾豪言“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赚一个亿”的万达董事长。

一个重仓线上电商、物流、供应链;
一个深耕线下商业、广场、影院、酒店。

看上去没太多交集的两个人,如今却因为万达广场的困局,走上了“同一个战壕”。

京东真的出手了,和腾讯、阳光保险等五方,一起接盘了48家万达广场项目。交易金额?市面上传出是500亿元!

这不是随便出个手,是“掏真金白银”的大动作。

那么问题来了:刘强东为什么愿意在这个时候“拉王健林一把”?是情义当头?还是另有深意?对万达、对京东、乃至整个线下零售市场,这场交易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500亿级别的“接盘”,看一看它背后的商业逻辑、人情算计,还有中国实体经济的一场自我重塑。

这次交易的主角,是万达旗下的48家商业地产公司,覆盖北京、广州、成都、南京等一线二线城市的优质万达广场项目。

京东为什么会出手接盘?

其实,这并不是刘强东第一次参与“救万达”。

早在2018年,万达就面临资金紧张。当时腾讯拉来京东、苏宁和融创四大巨头,联手投资340亿给万达“续命”。

据说那次是王健林亲自一个个打电话,最后才促成这笔交易。而京东投了50亿,那一次,就已经是看在腾讯面子上了。

但即便如此,刘强东和王健林之间,其实从来不是亲密无间。

2017年,刘强东还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当众调侃王健林:“赚一个亿都是个小目标。”现场哄笑。

那为什么这一次,刘强东还是出手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人情,始终是商业的润滑剂。但在真正决定“掏不掏钱”时,企业家靠的永远是算账能力,而不是一腔热血。

从表面上看,刘强东是“接盘侠”,替王健林缓解债务危机;

但如果把视角拉远一点,你会发现,刘强东早已在为京东的线下业务,搭建起一张庞大而清晰的网络。

从2022年起,京东和万达在3C领域签了合作协议,“京东之家”开始入驻万达广场。到了2024年,京东物流与万达做了“快闪计划”“寄送服务台”“营销共建”等一系列试点项目;

再往后看,今年,刘强东开始加快动作:
一边进军外卖行业,开启新的战场;
一边牵手胖东来,在河南落子布局,建设京东自己的供应链基地。
现在亲自下场,接盘万达48座广场,直接掌控一线商圈入口。

这已经不是“先试试看”的阶段了,而是实打实地构建一座“线下围城”。

他要的,不只是商业地皮,更不是孤零零的几家门店。

他要的,是一个有物流、有场景、有流量的线下基础设施网络。
物流在动,仓在建,超市在铺,门店在试,供应链在整……
而最后这一块,也是最核心的拼图,正是:商场。

你可能觉得奇怪,京东不是互联网公司吗?怎么越干越“重”?

在刘强东眼里,线下零售从来不是“落伍的模式”,而是下一场效率革命的起点。

很多人到今天还把京东当作一个纯粹的线上电商平台,但其实,这些年来,京东在仓储、物流、供应链、自有品牌上的投入有多狠?

一句话形容就是:不怕重,只怕浅。

重模式意味着高成本,也意味着高壁垒。

平台可以被复制,真正掌控链路的人,才有护城河。

所以他必须布局线下。这不是为了抢一时的渠道份额,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可以沉淀数据、打磨模式、贴近消费者、支撑履约的完整系统。
如果说京东物流是血管,那商场就是毛细血管的末梢,是整个零售神经网络的终端感知器。

再说回这次交易——很多人觉得刘强东是“接盘侠”,但真相远比这个复杂得多。

在融资结构上,京东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腾讯、阳光人寿等多方组团投资。也就是说,承担的风险有限,但却可以优先拿到信息、资源、场景。

而最核心的资产,比如商场的人流、商铺布局、物流点位、数据沉淀……这些东西,是账面估不出来的,但对京东接下来的“新零售探索”,可能至关重要。

所以这笔钱,投得不重,但收益不低。

与刘强东相比,王健林这边,就没那么多选择余地了。

你可能还记得,当年万达广场有多风光:

中国商业地产之王;每个城市都得有一个万达广场;轻资产运营、现金流滚滚来……

但现实比理想骨感得多。

这两年,万达确实走得有点艰难。

原本信誓旦旦要冲刺IPO,结果几轮都折戟;同时债务紧张、股权被冻结、舆论持续发酵。为了缓解压力,万达商管不得不陆续出售项目,安徽、河南、吉林、湖北等地的多个城市广场先后被转让。

但这一次,一口气打包48个项目出手,显然不是小动作。这更像是一次结构性调整,甚至是生死时刻的自救。

尽管万达商管保留了运营权,但失去了所有权。从“房东+管家”变成了“只管不持”,意义上已经截然不同。

有人说这叫“轻资产转型”,听上去挺高级。但细细琢磨一下,如果不是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谁愿意一口气割肉48座优质广场?轻资产的背后,其实是现金流的无以为继。

而此时此刻,刘强东站了出来。不是友情无价,而是恰好他需要这样的布局。王健林想保的是商管运转,刘强东想拿的是场景和数据,于是两人就这样,在边缘上再度握手。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也是一场“骑虎难下”与“早有打算”的交汇。

这几年,互联网公司从“躺着赚钱”走向“卷到吐血”。

刘强东一直在打造真正具备工业化能力的实体电商。从物流到仓储,从供应链到终端,整条链条都得“自己来”,不能只当个平台抽水。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做“京东外卖”,为什么要拼命自建仓储物流,为什么要深度参与零售场景。这一切,都是为了不再受限于平台模式,转而构建属于自己的零售闭环。

而万达广场,恰好是这个闭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它带来的是高密度人流、消费动线,是最接地气的用户洞察和反馈机制。这种东西,线上永远取代不了。

很多人都把这场交易看作“刘强东拉王健林一把”。

没错,是拉了一把。但更重要的,是他顺势“抱住了一个时代的入口”。

过去十年,线上电商狂飙突进,线下零售节节败退。

但现在,风向变了。

新零售、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社区消费……线下重新变得重要,变得有温度、有连接、有粘性。

这不是什么简单的500亿买卖。这是一次“名义上帮人,实质上自强”的布局。

王健林需要的是喘息,刘强东要的,是线下的主动权。

对王健林而言,这是渡过眼前的急流;
对刘强东而言,这可能是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最后一公里的机会;
对整个中国零售生态而言,这或许是一次资本、人情、模式、流量共同推动的再造实验。


你觉得刘强东这次出手,是人情义气,还是生意精明?

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不止写代码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