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军人三大快乐:晋职晋衔、涨工资、探亲休假。
但晋职晋衔难度太大,探亲休假时间有限。只有涨工资,还比较现实。
文|剑客楚
图|大唐
编辑|剑客乐山

闲来无事,我问了一下DeepSeek:“6月份,军人工资会有哪些额外入账?”
DeepSeek答,“根据军队工资调整的惯例和相关政策,2023年6月军人工资的涨幅和具体项目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基本工资调整。(一)军衔工资。军官、军士的军衔工资按等级普调,涨幅通常为5%-10%(如2021年、2026年调整幅度);(二)职务工资。根据职务层级相应提高,涨幅与军衔工资同步。
二是津贴补贴增加。(一)军人职业津贴。可能上调10%-15%,体现职业特殊性。(二)基层岗位津贴。驻艰苦边远地区、海岛等部队的津贴标准可能进一步提高(如原标准的20%-30%)。(三)生活补贴。因物价波动,可能增加伙食补贴、防暑降温费等季节性补贴。”
我又看了3遍,才恍然大悟:好像是真的,6月份工资有微涨。

没错,是防暑降温费。
根据规定,每年的6月到9月,军人发放防暑降温费。防暑降温费的标准如下:义务兵和供给制学员,每人每月30元;军官和军士,每人每月120元。
钱虽然不多,但代表的是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份量不能说不重。
笔者至今还记得,二十多年前读军校,每年到6、7月份,学校都会组织汽车拉西瓜回来。学员自己动手,搬瓜卸瓜,有时不小心把西瓜掉到地上摔碎了,心里生疼的。
发到班里以后,每个学员的嘴角,都情不自禁挂着笑容。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这种幸福,不是现在的军校学员,所能体会到的。
当然,现在的生活,物质极大丰富了。防暑降温费的“幸福感”,可能来得没有那么强烈。
一方面,是外部的原因,钱不值钱,物价攀升。以前,我在上海崇明当兵的时候,路边的老黑皮西瓜,论个卖,小的1-2块,大的3-5块;现在,你随便买个宁夏石头瓜或麒麟瓜,几十上百都不稀奇。
另一方面,是内在的原因。一是防暑降温费,一年才发4个月,太短了,短得让人记不起来。二是金额还是有点少。义务兵一个月30元,功能饮料一瓶都上十块钱了;军官、军士一个月120元,不够半个月的电费开销。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防暑降温费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不应太当真和计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底哪一方有理?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
从军地比,早在2012年,国家安监总局等四部门就联合发布《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措施和津贴标准。
其中,就包括防暑降温费的有关规定。
发放条件: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非露天作业(如室内),工作场所温度≥33℃,可能需要发放(以地方规定为标准)。
发放标准:由各省市自行规定,一般按月或按天发放。如北京和上海,每月200-300元,6-9月。
确实,在数额上,地方比部队稍高。
从性质比,哪怕是北京和上海,防暑降温费比部队高得不多,也就是不到2倍的水平,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
有网友说,想多拿一点。这不禁让人想起2001年央视春晚中著名小品《卖拐》的台词——
“拿着吧,这就不少了。
戴手表了,戴啥手表了?戴什么手表了?
谁说戴手表了?你又赖我,要多少是多呀?
要什么自行车呀?要啥自行车?”
如今,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部队收入相对稳定,时不时还有点小惊喜。不管多与少,且拿且珍惜。
从条件看,不管是地方还是部队,生活、工作条件已经大大改善。除了露天作业和特殊群体外,非露天作业(如室内),绝大部分都安装了空调,工作场所温度超过33℃,不敢说没有,但少之又少。
但是,防暑降温费是福利性质,遵循普惠性原则,能发就要发、就高不就低,这也是以人为本在待遇保障中的体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也并不代表,防暑降温费不需要改进。平心而论,还可以做得更好。
一是标准可以更高。有网友建议,室内工作人员,每人每月200元;室外工作人员,每人每月300元。
不是200-300元有多高,也不是120元有多低,保持军地一致,总行吧。
况且,在待遇保障上,国家和部队从未亏待过军人。两地分居费、随军未就业补助、保教费、父母赡养补助金、配偶荣誉金纷至沓来,各种津贴补贴水涨船高。
防暑降温费适当调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是分类更加精细。在人员上,院校、机关、部队可以适当区分,工作性质不同,劳动强度不同;在岗位上,有的在室内工作,有的在室外工作,应该适当区分,工作地点不同,付出奉献不同;在地区上,有的处于寒带,有的处于热带,生活环境不同,身体感受不同。
当然,适当区分的前提,肯定是提高标准。这无可厚非,如海军陆战队、陆军工程兵、空军机务兵,多拿一点,也在情理之中,完全能够理解。
三是形式更加灵活。现金直接发放当然好,但不是一发了之,发完不管。可以结合实物,如在训练场、食堂等场所,提供清凉饮料、藿香正气水、防晒用品,体现关心;或者赋予灵活选择权,提供兑换防暑降温的消费券,满足个性化需求。
反过来说,其实,大家也并不是纠结于这点钱,而是把关心关爱落到实处,将关怀和温暖传递到每个人心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有痛有泪,生活有苦有甜。工资不管是大调还是微涨,既要学会珍惜,更要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