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暴雨,大范围超强降雨来了,为何这么强?权威:端午节雨水跨南北
利剑

超强降雨“车轮战”打响,南方成主战场

5月下旬,我国天气舞台进入“暴雨模式”。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受西南季风爆发式增强影响,5月23日至25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等地普遍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累计雨量可能突破300毫米,相当于北京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在72小时内倾泻而下。

这并非孤立事件。气象监测显示,自5月8日以来,华南地区已出现三轮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东阳江阳西县程村镇5月17日至18日单日降雨量达598毫米,接近该地年均降雨量的四分之一;茂名化州平定镇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80.9毫米,短时强降水特征显著。气象专家指出,当前降雨呈现“三叠加”特征:季风降水、冷空气交汇降水、地形抬升降水形成共振,导致极端性显著增强。

暴雨为何“超长待机”?三大系统联手“注水”

随着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携带孟加拉湾和印度洋水汽的西南气流如“高压水枪”直扑华南。广东省气象局数据显示,5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引导水汽通道持续向长江流域输送,为暴雨提供“弹药库”。

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与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激烈对峙。5月23日至24日,高空槽东移配合地面弱冷空气渗透,在湖北、安徽交界处形成显著温度梯度带,冷暖气团碰撞触发强对流天气,局地出现8-10级雷暴大风。

南岭-武夷山脉地形如同“抽水机”,强迫暖湿气流抬升凝结。以广东茂名为例,5月23日夜间至24日,低空急流沿云开大山北侧爬升,导致该地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印证了地形对降雨的增幅作用。

端午假期“泡汤”预警:南北双雨带夹击

本轮降雨尚未结束,下一波“接力赛”已蓄势待发。气象模型显示,5月29日至6月1日,我国将出现“南北双暴雨带”:

北方战区: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黄淮一带将现中到大雨,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局地暴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雨与5月10日冷空气过程不同,暖湿气流主导特征明显,需警惕旱涝急转风险。

南方战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卷土重来”,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将遭遇大暴雨连击,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杭州、南昌等城市可能重现“看海”模式。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6月6日至8日“龙舟水”关键期,华南地区可能迎来本年度最强暴雨过程。广东省气象台预测,珠江三角洲、粤北山区将出现持续性暴雨,伴随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极高。

防御指南:这些区域需高度警惕

湘赣闽交界山区(如罗霄山脉、武夷山脉):累计降雨量可能达400-500毫米,需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可能发生超警洪水,需加强堤防巡查。

城市内涝高风险区: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低洼地段需提前布置排水设施。

出行提示:端午节假期计划前往江南、华南的旅客,建议密切关注航班/高铁动态,山区自驾需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

华南沿海需防范“台风雨”外围影响,尽管当前南海无台风生成,但季风低压可能带来突发性强降雨。

农业生产:南方早稻区需及时排涝,避免“雨洗禾花”;北方冬麦区抓住降雨间隙抢收晾晒,防范穗发芽风险。

当前我国正经历1961年以来最强的5月暴雨过程,天气系统的“暴脾气”背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现实。公众需打破“夏季暴雨才猛”的固有认知,对春季极端降水保持高度警惕。气象部门将滚动更新预报,为您的防灾减灾提供最新决策支持。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