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16万人奔赴CP31的盛况背后,是被时代抛弃的同人写手?
BB姬Studio


小熊猫丨文


转眼,CP31已落幕一周有余。


尽管每年,它都会因为砍摊位、极限开票、安保不当等各种问题而被“炎上”,但这座二次元心中的“耶路撒冷”依旧在争议与同行的眼红中稳坐王座。


藿香菇(CP主办)应该去做间谍


12000+同人摊位、400+街道专区、超16万人次奔赴现场。这个数据或许不及“29万二次元大军攻占上海”的壮景,却足以碾压一众商业化漫展。



或许屏幕前未曾去过CP的你,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个时常因为安排不合理被嘲笑的“草台班子”,凭什么让无数人甘愿和机器、黄牛搞起抢票大战,不远万里到陌生的城市赴约?



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摆满摊位的同人本里。


从对AI盗版的铁腕排查到对原创内容的严苛保护,再到坚持有同人本才能通过摊位审核。商业化逐渐入侵二次元漫展的今天,CP用近乎执拗的姿态,为创作者筑起护城河。


CP对同人作品抓的很严


所以,无论场馆再乱、开票时间再如何阴间,那些挤在人群中的同好们只要能看到摊位上花样繁多的本子与制品,能看到摊位后自己喜欢的作者,便足以默契地原谅一切。



而社交平台上,它的余温也仍在涌动。


返图里,有摊主们精心码放的制品,有铺满房间地板的“战利品”报告,有Coser之间的花样整活,有街道场馆内蒸腾的热爱与喧嚣。


同好之间交换无料时指尖相触的温度,似乎还黏在记忆里。


@momo


@汤木檀泽


只是,几声微语却从热闹的缝隙中渗出,格格不入却分外刺耳——


“CP31坐摊时,遇到有人当我面翻了9w字文本后,尖叫一声说‘晕字’了。”

“一听是文本就‘哐’一下把书丢了回来,它是会咬人吗?”

“放着样刊试阅,却被对方吐槽不会为文本花钱。”




原本为真心购买的读者提供的试阅,成了他人白嫖的捷径;摊位前指指点点的嘲讽被轻飘飘的“晕字”,包装成“抽象幽默”;送出去的同人文本无料,事后也收不到任何的反馈……


@土豆饼大王重生版

文本,即内容为纯文字的同人本。另外,漫本则为以漫画形式制作的同人本。


文字,作为同人创作大类下与绘画相辅相成的另一种创作形式,现下正遭受着来自同人爱好者们的区别对待。


这般割裂的图景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划开了表面那层“创作平等”的糖衣。






不知何时,同人文手似乎成为了同人创作者中的底层。


如果你曾留意过同人圈相关的匿名投稿,就能看到文手们聚在一起,彼此倾诉着“低人一等”的苦楚:


为不同的CP写了好几年同人小说,可是不管冷圈还是热圈,依旧只有零星的热度;精心设计好故事结构的长篇正作,写完后的评论乏善可陈,甚至比不上随手写的摸鱼小段子……



他们调侃自己的地位,如同乐队中的贝斯手在路人眼中显得无足轻重。而这种最容易被察觉的忽视,便是他们与画手产出之间的热度差异。



反观画手,他们的产出创作似乎更容易被人看见。


如果画技略微逊色,模仿表情包、流行梗画点抽象梗图,也能博得看客会心一笑;画技精湛的画手,更是不愁流量与热度,甚至能借粉丝们的青睐,挣点稿费。


抽象的艺术也能有四千多赞


再深入到超话、LOFTER社区这些同人创作聚集地时,两者之间的热度差异更是显而易见。


点开热门榜单,最先映入眼帘的多数情况下都是同人图,即便是搬运原作漫画进行解读的帖子也能位居前列。平日里,在首页流转的,也都是画手们生产的“卢浮宫级别”的同人图。



文字片段能出圈的甚少,即便是榜上有名的同人文,也被积压在这些同人图之后。


金牌得主热度最高的同人文只有同人图热度的10分之1左右


这种差异,根植于媒介的本质属性。


同人图,就像是即开即食的大餐,色彩、构图、角色神韵在瞥见的瞬间直击感官;可文字却是需要慢炖的私房菜,读者须就着原作的设定,花时间咀嚼字里行间的火候,才能知晓其中滋味如何。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倾向碎片化文本叙述、快节奏信息摄入的阅读习惯,或许会让路人为一张跨圈美图驻足点赞,却鲜少有人愿为一段文字停留。



与此同时,在圈内人看来,同人创作主阵地LOFTER的种种举措,同样也在间接打压文手们的热度


先是推出按照热度排行的榜单制度,间接让没有粉丝基础的小写手、新写手失去大量读者的关注;后续又是引入AI写文,把他们的产出当做AI的养料,以劣币驱逐良币。


有段时间特别火,一进社区都是这个在刷屏


而这几年审核机制的逐渐收紧,更是让他们的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从发文字,到发图片,再到挂外部链接。为了能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几经波折、四处流浪。




可这份在荆棘丛中赤足起舞的孤勇,为文字搏来的目光依旧寥寥。大多数看客仍旧区别对待着画作与文字,在不知觉中加剧着同人创作之间隐形的阶级分化:


这些读者会抨击转载的画作,会追究盗图者的不当行为,却很少阻拦的文包整理满天飞,更是借“卖资源”之名以此盈利;



他们抵制着AI画图、为被侵权的画手们义愤填膺时,转头却不亦乐乎地用起AI写文。


更有甚者,用画同人图来拉踩写同人文,认为两者就像雕刻人像与活字印刷,工程量与难度皆是云泥之别。



这番态度,全然抹去了写手们背后构思剧情、斟酌用词、塑造人物时所耗费的心力。



即便是那些记录着游客冒犯行为的帖子下,声浪也早已分裂——有人心疼摊主的遭遇,却也有人忙着为冒犯者开脱:


他们说,因为线下展会太嘈杂,大家都忙着排队买制品,不方便试阅所以不买文本;


他们说,文本的容错率太低了,很难在短时间里评判它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遇到雷人的地方避之不及不敢盲买,所以不买文本;


他们说,人人都会写作文,文本比图本的出本门槛更低,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不买文本……



这些看似理性的“客观分析”,实则暴露出同人圈更深层的认知扭曲:文字创作被默认贴上“低价值”标签,以至于任何借口都能成为践踏心血的正当理由。


更令人疑惑的是,CP的摊位审核似乎也在无形中迎合着受众们的喜好取向——狂写几万字却被CP送入退摊、准备了9本本子都过不了审核……类似的吐槽直到展会结束也依旧在发酵着。


至于不通过的理由,是出于文本质量还是审核难度,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们无从得知。



由此可见,CP展台前,文手们所遭受的偏见与冷遇绝非孤例,而是整个同人生态的缩影。






同人文,或许难逃退潮之势。但眼下,Cosplay正替代着它的位置,站上了擂台的另一边。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Cosplay这一行为是否为同人产出一直各有争执。


赞同者认为,Cosplay需要穿上特定服装、化妆,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模仿角色,自然是一种结合了艺术、表演和创作的同人活动。


展会上连高达都有人Cos


但反对方却观察到,目前许多Coser把它当做了万圣节化妆一样,可能连符合角色的Pose都摆不出,所以算不上同人创作。


当然了,大部分人创作同人、出Cos的动机并非为了追求热度,也不是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卖出去三两铜钱。更多的,只是表达欲作祟,于是产出自己的作品,借此享受和同好的交流过程。


@蚀血之暗


况且,CP这种大型展会,路人会更多一点,所以才会有分化的现象。平时,还有更集中与圈子和创作的Only展等更小范围的活动,这类熟人聚头的派对与CP则又是另一种氛围了。


只不过,圈内人的这番争论,丝毫不影响Cosplay的急速扩张。


CP,或许就是最适合Cosplay生长的土壤。因为,这是Coser同质化最低的漫展。无论多么冷门、多么邪门的角色,你都能在这里找到。


@柒囍


Coser们也越来越像CP上的另类摊主。他们聚集在专门的摄影区里,等待着摄影师一起互勉拍摄场照,游客同好们上前合影。展会结束后,摄影给Coser们拍的返图、游客与Coser们的集邮,也充斥着首页。



即使脱离出漫展的天然流量池,Coser们比起其他的同人作者来说,也更容易出头。贴合角色形象的正片、搞怪的整活向,都能很快收获大量的点赞与热度。


这种同样依靠视觉形成传播热潮的创作形式,或许真能跟同人画手分庭抗冕,争夺同人生态顶端的位置。


甚至有人Cos盆栽


只是,CP31所具象化的这场同人生态变迁所预示的创作生态倾斜,让我担忧那些本应多元共生的表达方式,是否正在热度的审判标准下,走向单一的视觉导向。


毕竟,同人创作,本应该无高下之分。


无论是笔尖流淌的故事、画布上跃动的色彩,还是镜头下定格的演绎,皆是热爱浇铸的具象。它本就是无数个体以热爱为名,在虚构的宇宙中寻找共鸣的微光。



既然,我们无法左右时代的变化,猜测今后同人载体的变迁,那就让自己心中永远有一隅,留给未完成的手稿、生涩的初尝试与不被定义的表达。



-END-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