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王健林挥泪卖48座万达广场,腾讯太盟组团“抄底”?这盘棋看懂?
珠酱叹茶

“王健林的万达广场,不是在出售,就是在出售的路上。”这句网友调侃,最近又应验了。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5月6日公告,腾讯、太盟、京东、阳光人寿等企业组团“扫货”,以500亿元拿下万达48座万达广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39个城市。



1、王健林的“卖楼生涯”:从“小目标”到“大甩卖”

“小目标一个亿”的口号曾让王健林成为商界传奇,但如今,这位地产大佬的“小目标”变成了“卖楼还债”。2025年5月,大连万达集团再次上演“断腕求生”的戏码——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交易金额高达500亿元。这波操作堪称中国商业史上最大规模的“甩卖”之一,连接盘的资本大佬都忍不住感叹:“这哪是卖楼?简直是卖情怀!”


2、“抄底”的资本大佬浮出水面

此次接盘方堪称“豪华天团”:太盟投资集团(PAG)、腾讯控股、阳光人寿、京东潘达……这些名字听起来像是从《财富》杂志里走出来的主角,实则都是万达的“老熟人”。



太盟:作为万达的“救火队长”,自2021年起已累计注资780亿元,此番再投50亿元主导收购,堪称“债主变股东”的典范。


腾讯:早在2018年就以10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如今再次出手,显然是想把万达广场变成微信支付的“线下流量池”,顺便让小程序多几个“打卡点”。


阳光人寿:这位“险资老友”此前已收购6座万达广场,此次继续加码,显然是看中了“保底租金+流水抽成”的稳定收益——毕竟在保险圈,万达广场比理财产品还靠谱。


这场“拼盘盛宴”背后,资本大佬们的心态可谓“利益至上”。正如网友调侃:“万达急着用钱,就像菜市场快收摊时的甩卖,再新鲜的肉也得降价处理,而资本大佬们就是那个抄底的精明买家。”



3、万达的“债务困局”:一场“拆东墙补西墙”的生死局

王健林为何屡屡“卖楼续命”?答案藏在万达的财务报表里。截至2025年3月,万达商管账面现金仅剩116亿元,而一年内到期的债务高达400亿元,流动性缺口堪比“干涸的水井”。更糟的是,因珠海万达商管港股上市失败,王健林被迫触发380亿元的回购条款,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这场“债务危机”始于2016年。当年,王健林豪掷340亿元回购股份退市,并与投资者签订对赌协议,承诺2018年完成A股上市。然而,A股对地产公司的IPO严控让计划落空,债务问题从此像滚雪球般失控。此后9年间,万达累计签署四轮对赌协议,债务总额突破800亿元。



如今,王健林的“卖楼清单”已覆盖39个城市,从北京、上海的一线地标到榆林、泉州的三四线资产,无一幸免。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5年间,万达已出售超80座广场,自持商业体量缩减近四成。网友戏称:“王健林的万达广场,正在从‘全国遍地开花’变成‘全国遍地开花(卖)’。”


4、轻资产转型:一场“去库存”的自我救赎

尽管“卖楼”被诟病为“拆东墙补西墙”,但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战略其实早在2015年就已启动。彼时,王健林高调宣布“万达不再持有物业”,转而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获取租金分成。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数据显示,2024年万达商管租金收入同比下滑12%,轻资产模式的盈利能力远未达到预期。更尴尬的是,随着电商冲击和消费降级,商业地产空置率攀升,万达广场的“金字招牌”也面临价值缩水的风险。



但王健林的“断腕”并非全无收获。通过出售重资产,万达的负债率有望从79%降至53%,账面资金也足以应对2025年上半年约200亿元的债务兑付需求。分析人士认为,这场交易是万达“去杠杆化”的关键一步,也是其从“地产开发商”向“商业服务商”转型的必经之路。


5、资本方的“各怀鬼胎”:腾讯要流量,险资要租金


在这场交易中,接盘方的动机各有千秋:


太盟:作为“亚洲小黑石”,太盟的目标是将万达广场打包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在资本市场套利。其注资的50亿元次级份额承担主要风险,但也意味着未来资产证券化成功时的超额收益。


腾讯:除了获取线下流量入口,腾讯更希望借助万达广场的物理空间,将AR导航、数字会员系统等技术植入实体商业,打造“线下流量池+线上服务”的闭环。


阳光人寿:险资偏好稳定现金流,而万达广场的“保底租金+流水抽成”模式恰好符合其需求。此前新华保险已通过类似方式赚得盆满钵满,阳光人寿自然不愿错过机会。



对于这些资本大佬来说,万达广场的“打折甩卖”是一场双赢游戏:万达回笼资金缓解债务压力,而接盘方则以较低成本获取成熟物业和稳定收益。


6、行业变局:地产巨头的“轻资产趋势”

万达的“断腕”不仅是企业自救,更折射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剧变。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商业地产从“重资产持有”向“资本协同运营”转型已成趋势


一方面,电商冲击和消费降级让传统商业综合体面临空置率攀升、租金回报率下滑的困境;另一方面,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外资等机构投资者更青睐长期稳健收益的资产。在此背景下,万达的轻资产转型虽步履维艰,但方向并无错。



不过,转型之路并非坦途。王健林需要平衡债务化解与运营能力维护,避免因频繁出售核心资产导致品牌价值削弱。此外,如何在轻资产模式下提升租金分成和管理费收入,也是万达面临的长期挑战。


7、王健林的“东山再起”可能吗?

尽管“卖楼”已成常态,王健林手中仍有“底牌”:截至2025年5月,万达仍自持130余座广场,并保留珠海万达商管的40%股权。若未来珠海商管的IPO计划顺利推进,或能为万达打开新的融资渠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健林的“商业帝国”已今非昔比。从巅峰期的400座广场、1300家影院、80家五星酒店,到如今的收缩战线,这位昔日“地产枭雄”的故事,更像是中国商业地产周期调整的缩影。



或许正如网友调侃:“王健林的万达广场,正在从‘小目标’变成‘大教训’。”但商场如战场,谁又能说清明天会怎样?希望这位“商业段誉”能像武侠小说里的主角一样,历经磨难后涅槃重生,再次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