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蒲慕明院士: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培育广大的科学公民
生活杂谈说

导读

2025年5月17日,蒲慕明院士在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作主旨报告,其众多观点引发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例如:

“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公民,需要具备使用AI的能力、有辩伪的能力,有助力引导和管控AI的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培育广大的科学公民。”

本文整理了该报告的详细内容,与读者共享。

一、人工智能时代职业的变迁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欧美国家的职业在未来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们估计在未来的5年之内,20%~30%的职业会被AI取代。这是根据欧美国家的职业类别进行的统计,但我估计中国差不多。

欧美国家有1.2亿个岗位需要转型,涉及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等重复性高的工作,生成式AI在客户运营、营销、软件工程当中占比较大。

麦肯锡研究院估计到2045年50%的职业会被AI取代,当然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进程比早期预测提早了10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指出,预计到2050 年,发达经济体 60% 的工作岗位将受 AI 影响,其中一半会被直接替代,另外一半通过人机协作提升效率。长远来看,通用人工智能(AGI)出现后,2050 年超 90% 的职业将面临重构,尽管具体时间尚存争议。

我个人认为,未来数十年AI不会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那些不会用AI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教育的内容和模式的变革。

传统教育中:

“传道”,强调加强社会伦理教育和群体生活规范训练,建立诚信、公德、责任感。这是我们教育的重点。

“授业”,我们常常重视专业教育,学一个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改成通用技能教育。

“解惑”,是指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答疑。而现在需要老师从教授知识到传授自我学习求知的能力,需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答问题。

这些内容的变革就会涉及中小学和高校的课程的改变,AI应该成为同语文、数学一样的基础必修课。

二、AI时代教育内容和模式变革

AI时代将会涉及广泛使用辅助新教材、新型互动慕课、虚拟现实,这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新的教育模式。

我认为,个性化的教育将变得尤其重要现在有了AI,课程的设计可以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配置个性化课程。

此外,这还涉及教育资源的普及化。现在我们很关注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普及到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都将因为AI时代的到来获得很大程度的改善。

AI时代科普教育的目标和内涵也不相同。科普应该有两种内容,一种针对一般的中小学生,没有科学基础的成年人,这部分内容是当下科普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是必须加强的内容,我叫高端科普这部分内容是针对有科学背景的人,甚至包括科学家——他需要了解多个学科的发展。这样的科普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技发展。这个部分科普,我们很缺乏,我认为需要加强。

科普应该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我眼中的科普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科普内容需要兼顾“信、达、雅”,而我认为,首先要达到“信”的要求,“达”和“雅”的权重相对它要弱一些。特别当下AI技术兴起,AI与科普结合,AI在展现优势的同时,局限性甚至危害性会逐渐暴露。

我认为,AI时代不缺乏科学相关信息,专家需要从专业角度帮助公众获得准确的信息,这是科普最主要的任务。

此外,科普工作尤其需要重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自然需要通过科学的发展来解决,但同时也需要公众理解这些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慢性病等未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些是科普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

最后,科普应该侧重展示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严谨、诚信、实事求是、深入求索的精神。也就是说,科普不仅传播科学知识,也要传递科学精神

四、我的科普心得和体会

过去17年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下文简称神经所)每年举办脑科学科普夏令营,也会组织团队到各地区农村做科普。每年的夏令营活动为期3天,约200名中学生参与。参加活动策划组织的师生就有数百名。

我们认为,科普有趣很重要,因为有乐趣才能持续下去。同时,我们也觉察到,推动科普工作需要体系化地策划实施。

因此,我们通过“脑科学与智能技术中心”成立科普协会,致力于推进神经所科普工作的体系化,包括:开发原创实验器材和课程,转化科研资源为科普动能,逐渐实现脑智科普课程的专业化和体系化。这应该是未来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

我们也探索了一个很好的范式,我们与上海中学、华山医院成立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中心”,在其中,科学家提供课程,我们重视系统化编制教材,并且重视教材的可推广性。不少高中生因此获益,多次获得上海市相关科创奖项。

我自己也会做一些具体的科普工作。我也常思考什么算是好的科普切入点?我认为应该聚焦公众关注的科学问题。像“天问杯”活动中,小朋友提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如果结合来做科学研究,听众就很容易产生兴趣。

我认为,科普是科学家回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

五、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公民

科学教育和科普的重要目标是培育未来的科学家和科学公民。科学公民需要具备相当的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从事各行各业。我们做科普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我们更需要的是广大的科学公民。科学公民是维护社会诚信和正义的主力。

公民的科学素养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现代社会有很多危机需要应对,这些都需要科学公民积极参与,共同探索解决途径。

我认为,科学公民需具备 AI 应用与信息辨伪能力,能够共同参与引导、管控 AI 发展,确保其契合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需要。

-本文整理自上海市科委主办、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在其中的“主旨大会”,蒲慕明院士作主旨报告-

来源:世界科学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