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古代大量的白银,为什么后来都“消失”不见了?
收藏大视界

在古装剧中,我们常看到侠客随手甩出一锭银子结账的场景,但这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明代以前,白银并非主流货币,铜钱才是市井交易的"主角",而白银更多是贵族阶层的奢侈品。

汉武帝曾发行"白金三品"银钱,却因盗铸泛滥,短短五年便草草收场。后续朝代的银子大多作为赏赐、军饷、税收等用处。

白金三品龙、马、龟 好品市场价上万一枚

直到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才正式放开流通限制,宣布"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白银从此登上货币舞台的中央。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全球化贸易的推动。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疯狂开采白银(仅墨西哥和秘鲁就贡献了全球85%的产量),而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

于是,巨量白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等港口涌入中国,史载1567~1644年间,约有3.3亿两海外白银流入。

当时白银的购买力有多强?就拿人们熟悉的小说人物西门庆来举例。

西门与金莲影视剧照

《金瓶梅》虽然写的是宋朝故事,但成书于隆庆至万历年间,抛开那些“经典”内容。里面的对于市井生活的描写极其真实生动,也是史学家研究明代经济的一大助力。

西门庆这厮,简直是个商业鬼才!从街边小药铺起家,短短几年就搞出个商业帝国:绸缎铺、生药铺、典当行全开张,还玩起盐业期货这种"高端操作"。

他深谙"商业套路":外地客商急着出货时,他偏要摆谱压价,等对方走投无路才低价吃进,转手赚个盆满钵满。

明代“当涂县”五十两银锭 嘉德2011拍卖:60.9万

当上五品提刑官后,年俸才几十两银子(还不够他给相好买首饰),但他靠着"官商结合"的套路,单是给李瓶儿办丧事就豪掷上千两:三百二十两买“桃花洞”棺材,一百两买麻布,给美女的打赏都按匹算绸缎。

要知道当时知县年薪才29两,一位平民一年的最低生活费只用一两五钱,戚继光麾下的士兵月薪也才一两银子(《剑桥中国明代史》)。

书里潘金莲用一两银子,买了不少裹馅凉糕、一只烧鸭、两只鸡、一钱银子的下饭、一坛金华酒和一瓶白酒。

西门庆随手打赏下人,都够他们活个一年半载!所以尽管这家伙是个混蛋,但依然大受欢迎。

张献忠沉银

白银的真正鼎盛期,得益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这项改革将田赋、徭役统统折银征收,农民不必再扛着粮食去衙门,只需缴纳白银即可。

朝廷的算盘打得响:白银体积小、易分割,还能防腐败。毕竟,贪污一箱银子比篡改一仓库的粮食记录显眼多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并非产银大国。本土银矿"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宋应星《天工开物》),而海外白银的输入又受制于国际局势。

明末,欧洲爆发"白银危机",流入中国的白银锐减,导致银贵谷贱,农民被迫卖地换银缴税,最终也是酿成李自成起义的导火索之一。而张献忠江口沉银的考古发现,大量银锭也折射出当时人们最看重什么。

清代四川 “监饷”十两银锭 嘉德2023拍卖:48.3万

到19世纪初,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倾销鸦片。1830~1840年间,约1.5亿两白银因购买鸦片外流,相当于清政府四年财政收入。

后来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列强通过一纸纸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榨取白银超13亿两。有人粗略计算过,相当于如今2.3万亿~3.7万亿元人民币!

甲午战后,日本甚至用中国的赔款建立了金本位制,而清廷却陷入财政崩溃。

再加上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大量白银跟着黄金、瓷器、铜器等文物一起埋入地下,白银肉眼可见的变少那是显而易见的了。

古代百姓都是剪碎银子再称重使用

1935年,民国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白银彻底退出流通领域。彼时美国通过《购银法案》哄抬银价,导致中国白银被疯狂走私出口,两年内流失近6亿银元。

加上后来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大陆的白银已经少得可怜。新中国成立后,残余的白银又多被回收用于工业建设,所以古代白银的“消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当然,现代白银已经跌到了白菜价,才几块钱一克。原因就是科技冶炼技术的巨大进步,如今甚至年产量上万吨都不够用。再想到明清时期白银的“统治力”,不得不感叹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