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人到中年,难免会考虑以后,我跟朋友曾探讨过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认为时代不一样了,孩子以后未必还像父辈一样有养老的观念,现在盛行个体主义,大家都在追求悦己,那谁还愿意在“迟缓、麻烦、无用”的老人身上浪费时间呢?
何况还有很多人在年轻时候没有选择要孩子,他们老了怎么办?
到时候如果身体不便,甚至思想、精神都慢慢失去了主体性,吃喝拉撒睡都身不由己,谁会真的关心他们,谁又真的在乎他们?
不管之前积攒了多少钱,到了这个地步都无所谓了。
群居养老可行吗?我们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很难,需要各种条件和缘分的齐备!
记得看过一个案例,几个朋友抱团养老,他们去一个地方过集体生活,想着就此安享晚年,不麻烦家人,但在一起住了几年后,他们的实践就失败了。
有的人是孩子和家庭的牵绊,被接回了家。有的人可能是感到了厌倦。有的人则是无可奈何……
这说明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合适的距离,如果真的要构建一个社区,那就需要有规矩,有良性的循环,或者说哪怕老年人在一起也需要有建设、有创造和新鲜的东西。
如果只靠原来的友情,大家凑钱在一起“吃大锅饭”,恐怕就无以为继。人毕竟是社会动物,人和人在一起不是那么简单的。
比如我们关系很好,彼此了解,有十多年的交情,我们对于未来是有信心的,但要是我们说一起找个地方养老,估计也撑不过三年。
为什么?就在于人生的本质是孤独。
渐行渐远渐无书:你以为牢不可破的关系,都会分道扬镳,孤独永恒
所有热衷于人际交往的人最后都不得不接受分道扬镳的结果,我们知道一句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聚散往往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我还喜欢欧阳修的那首《玉楼春》:
爱情和友情类似,两者都是很好的人际关系,但人生在世确实很无奈,相见时难别亦难,当两个人不得不分离后,随着时空等条件的改变,剩下的就是思念了。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闲情逸致”,为了怕被辜负和被伤害,他们都主动隔离了这种情感。
实际上这才是人生的美好所在,尽管知道会分离,还是会相知相爱,就像明知结果是死亡,我们还是要活得精彩。
如何构建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如果是夫妻之间,那主要是靠爱情和亲情,或许里面还有友情,当然孩子作为彼此的结晶,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君不见,从古至今多少夫妇的白头偕老,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存在。
而对朋友来说,主要就是志趣相投,然后还需要现实的家庭、工作等条件,比如你们是在一个生活圈子里,经常见面,哪怕没有生意往来,也是一种稳定的利益关系,这才是关系长久而稳固的基础。
实际上朋友之间往往会有人情往来和利益等关系的,毕竟是互相信任的人,有些事很适合一起去做,而随着利益关系的加深,以及生活的彼此关联,那关系自然就形成了良好的反馈。
朋友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比如巴菲特和芒格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关联在了一起。
为什么说孤独永恒?
想一想,从小到大,你的身边人来人往,多少人都消失在了人海,你难道不是孤独的自己吗?你可以说继续交朋友,但现在的朋友一定能陪你到未来?
不一定吧,人生越是往后就越难交朋友,而等到了老年,大多数人都会更加自我,要么是为家庭出力,要么是自娱自乐,是没有什么真正朋友的。
但孤独永恒并不意味着不能交朋友,看清楚真相还热爱生活才是好的人生态度。我记得看过一句话,它大体是这样说的:
只要是真心以待,那不管在一起多久都是永恒,正是因为人的本质是孤独,所以才显得友情的可贵。
所以哪怕明知道聚散不由人,在相遇的时候,仍然是倾情投入,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