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昔,轮渡是舟山最为重要的出行途径,无数舟山人的出行回忆都在其上留存。江河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恰似回家之路,慢悠悠且宁静祥和。从山的这头到那头,不是怀揣着思乡之情,就是踏上归乡之途。



往昔,沈家门滨港路上的“七楼”,作为彼时当地的最高建筑,成为了沈家门的标志性存在 。

很难想象往昔渡轮上的人竟如此之多,不过在舟山这是极为常见的景象。由于航班较少,众多人挤在渡轮上,他们聚在一起围坐交谈,拉着家常。

可以讲往昔的舟山存在一个海岛时期,那时舟山的交通极为不便,舟山人要离开岛屿只能乘船,倘若风力稍大一些便无法出行。由于大海变幻莫测,人们更是饱尝了生离死别的酸楚与痛苦。有人是否还记得1973年的801轮船呢?那是一条从定海经溗泗再到上海的航线,为舟山开辟了曲折的交通路线。再到后来的805轮船,因其两天才发一班船,所以每次轮渡上都挤满了人。
直至1973年,舟山的居民总算盼来了801轮船,自此能够选择“定海—嵊泗—上海”这条路线出行,出行条件得到了改善。
1975年,比801轮船规模更大的815轮船投入运营,航行频次调整为每两天一班……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超过十年时间。
1986年1月30号,舟甬汽车渡轮开启运营,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舟山人出行只能依靠船只的状况

往昔舟山人外出的必经之处,有多少人还能忆起,少了迂回转折,添了诸多便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定海,被山水所环抱,江河之中时常可见远行的船只。广袤的丘陵之下,排列着成片望不到尽头的瓦屋。由于画面呈现为黑白之色,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韵味。




提及公园,八零、九零后的同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及定海公园。作为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公园之一,游船湖、蘑菇凉亭、石象等,都留存着童年的趣味。



















舟山,这座美不胜收的城市,美好往往藏于不经意之间。昔日那座依赖轮渡出行的海滨之城,如今已逐渐拓宽了发展的视野。在往昔黑白影像的记录里,能找寻到它浴火重生后的深情眷恋。一座城市的进步离不开人文底蕴的滋养,舟山林立且不断增高的楼宇,正是其蓬勃发展的鲜明标志。作为一座坐落于山水之间的沿海城市,舟山正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均整理于网络
若存在侵权情况,可联系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