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散文||也登大架山
红楼旧梦

也登大架山

董彦卿||海南

早就听说七台河有座大架山,却不知道在哪里,因为我刚来七台河没几年,且一直没怎么在七台河定居。

大架山,听名字应该很高大,会不会是欧洲新城小区南面的那座高山呢?抑或桃山湖北侧的那座高山呢?因为这两座山都很高,山架都很大。

暮春的一日,文友聚会,听朋友文辉谈起大架山,我心下一喜,终于有人知道大架山在哪里了。

听我问起,文辉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目前就在大架山脚下用餐。”

我推窗四望,哪有什么大架山?连山的影子都没有,周围除了高楼,还是高楼。

另一位朋友调侃我:“君不闻,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吗?想看大架山,要到高楼外面看去。”

吃罢了饭,我嚷着要去看大架山,催朋友们下楼。朋友们好像都去过大架山,四平八稳地下楼,四平八稳地踱着方步,一点没有着急的样子。

我们来到了矿工广场,先是研究了一番花木,什么戴望舒喜欢的丁香啦,什么陆放翁喜欢的杏花啦,什么名不见经传的榆叶梅啦,不一而足。

接下来,大家又在一个巨大的雕像前拍照,单人照,双人照,多人照,千姿百态,气度不凡,各有一段风流态度。

拍完照,我重新审视着这座高大的雕像,痴痴地望着,仿佛能够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这座雕像雕塑的是一位青年矿工,挥舞着铁镐,刨向眼前的煤层。这位青年,铁黑的肌肤,高大的身姿,健壮的体魄,一块块肌肉紧绷着,好像要奋力把大地劈开,挖出宝藏,献给祖国和人民。

这是一座怎样的雕像啊?这是几十万矿工的化身啊。是他们刨开了一处处荒原,是他们刨开了一口口矿井,是他们刨开了一座座矿山。他们跪在狭窄的坑道里一镐一镐地刨着煤层,他们趴在阴湿的坑道里一袋一袋地背着原煤,他们匍匐在漆黑的煤洞里一步一步地向井口攀登。他们曾经的名字叫盲流子,叫煤黑子,叫煤耗子,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他们几根木棍支起一个马架子就算有家住了,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就算有饭吃了。

粒米积成箩,滴水流成河。无数的旷工背出来的一袋袋原煤装满了一列列火车,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电,炼钢,取暖,推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照亮了千家万户,温暖了寒冷中的人们。

随着电气化的发展,矿山有了蚂蚁车,有了绞车,解放了矿工的肩膀,再也不用肩拉背扛了。再后来就有了皮带溜子,比蚂蚁车和绞车安全,而且效率也高。尽管解放了矿工的人力,但是煤矿工人煤黑子的特征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下井的时候是白又帅,出井的时候是脏又黑,喘出来的气和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如今七台河的矿山,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安全高效,清洁环保,矿工的形象得到了根本的改变,这是几代矿山人用热血和青春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我们来到了矿工广场的文化长廊,看到了不同年代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他们代表广大矿工去北京开会,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何其荣幸啊,何其骄傲啊,多么令人敬佩啊。此外还有省级劳模,还有市级劳模,还有矿区劳模,还有无数的默默无闻的英雄。正是这些矿山人挺起了这座城市的脊梁,让这座城市走向繁荣和富足。他们的脊梁,就是这座城市的身架,就是这座城市的骨架,坚韧不拔,敢为人先。无私奉献,永争第一。

同行的朋友胜雷告诉我,七台河文化有三种颜色,红色文化是抗联文化,黑色文化是矿工文化,白色文化是冰雪冠军文化。这三种文化已经形成了七台河三大精神:抗联精神,矿工精神,冠军精神。

穿过文化长廊,就是一座小山,有点像人工堆起来的假山。我问同行的朋友,这是过去几十年堆起来的煤矸石山吧?如今绿化得真好。

朋友笑着告诉我,这就是大架子山。我诧异了,不会弄错吧?这么一座小小的土包,怎么也和“大”不贴边啊。诗友胜雷说:“你爬上山顶就知道了。”他仍旧向我卖着关子。

我只好和他沿着台阶一步步向山上爬去,好在山不高,一会儿我们就爬上了山顶。胜雷指了指山顶上的信号塔说:“看到这个大铁架子了吗?有大铁架子的山,还不能叫大架子山吗?”我一时语塞了。

站在大架子山上四下望去,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北面的桃山和桃山湖仿佛近在咫尺,整个市区也都在我们的脚下,转过身来看到的是万宝小区,再远处就是万宝水库啦。

下山的时候,才仔细看了大架子山的树木,柞树桦树都有,偶尔还能看到白桦树和椴蔫子树,灌木丛也很多,一丛丛的紫丁香刚要开放,芳香却沾满了我们的衣袖。

山下广场上坐着几位老人,说起矿工的过往他们都有一肚子的故事,说起大架子山,他们却观点不一。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说,真正的大架子山在七台河市与鸡东县的交界处,高大得很呢。只是这座小山在社区里,人们常来这里遛弯,为了区别其他的山,就管这座有大铁架子信号塔的小山叫大架子山了。其实,这座小山的真正命名是“英湖山”,是为了纪念挖煤英雄马英湖的。

“大架子”山是多么的朴素啊,朴素得就像马英湖,朴素得就像一位矿工,默默地伫立在那里,无论春夏秋冬都为这座城市奉献他仅有的青春和力量。然而,正是这朴素的脊梁撑起了一片天空,人们在大架子山的脚下繁衍生息,辛勤工作,建设发展着这座城市。

大架子山,你是七台河人的身架,你是七台河人的腰骨,朴素,平凡,勇敢,坚韧。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董彦卿,黑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曾在《七台河日报》发表过连载小说《血染的黎明》和小小说及杂文多篇。创作的课本剧剧本在海南省获得二等奖,在很多平台也发表过小小说、散文、诗歌。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