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世纪亚洲未经历欧洲的根本性冲突,主要因为欧洲人将精力集中于"大西洋世界"内部事务。这一时期的关键变化是英国在英法争霸中胜出,以及俄国的崛起与扩张。这两大霸权在亚洲的相遇形成了著名的"大博弈"。与此同时,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印度在18世纪中后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成为1750年后第一个被欧洲人控制的欧亚大国。
2、离欧洲人更近的其实是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则相对更远,那为什么是莫卧儿首先沦陷了呢?一是欧洲人(如葡萄牙人)早已通过海路在印度半岛进行殖民和贸易活动;二是莫卧儿帝国自身因内外冲突、政治解体和经济衰退而削弱;三是英国并非唯一削弱莫卧儿的力量,内部的马拉塔人以及外部的波斯人和阿富汗人也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3、英国因素在莫卧儿帝国衰落中起到关键作用。英国并非举全国之力征服印度,而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扩张。该公司最初目标是获取东南亚香料,但在与荷兰竞争失败后转向印度棉布贸易。印度棉纺织业的优势及其产品在英国的热销促使英国集中精力在此获利,最终乘莫卧儿帝国衰落之机征服印度。
4、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国王和莫卧儿统治者的支持下迅速在印度站稳脚跟,并通过17世纪后期英国政府授予的广泛权力(包括占领、铸币、组建军队、结盟、宣战、签订和约及审判等),逐步扩大势力。
5、公司组建了一支由欧洲军官训练的精锐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军饷稳定、装备精良、战术先进,战斗力远超印度土邦武装。至此,东印度公司已具备准国家性质的组织能力,为其后续殖民印度奠定了基础。
6、欧洲殖民者在亚洲的策略通常先占领沿海港口作为殖民和商业基地,如马六甲、万丹、马尼拉等。在印度沿海,东印度公司同样在港口建立商站和防御工事,雇用印度土兵保护,形成“国中之国”。
7、他们获得当地新兴资产阶级支持,商站位于沿海边缘,依赖印度代理商收集货物,使这些商人暴富。印度商人与东印度公司利益相关,反感本地政权的苛税,大银行家也因东印度公司信誉良好而愿意提供贷款。
8、1717年,莫卧儿皇帝给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免除关税的特权,并在马德拉斯(金奈)和加尔各答周边授予征税权,使该公司在印度贸易中占据优势。东印度公司利用印度内部的教派、种族和地区矛盾,采取"以印制印"策略,通过多次战争逐步控制印度。
9、期间,英国与法国为争夺印度爆发三次卡那提克战争(1746—1763),最终法国势力被驱逐出印度。1756年,在英国控制的加尔各答,孟加拉人在纳瓦布道拉的率领下与英国殖民者发生冲突,攻入加尔各答并将一百多名英国俘虏关押在小黑屋,导致123人死亡,即著名的“黑屋事件”。
10、这一事件真实性尚有争议,但反映了莫卧儿人对殖民者的不满。由于实力悬殊,武器精良的英国人逐渐控制了局面。1757年,东印度公司的罗伯特·克莱武在普拉西战役中战胜孟加拉王公,取得孟加拉地区的税收权。同年,清朝军队进入伊犁,控制了新疆地区。
11、普拉西战役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孟加拉王公之间的关键战役,孟加拉方面虽人数占优(7万对英军不足3000),但英印军队凭借训练有素以少胜多。此役导致孟加拉王公战败被杀,英国建立傀儡政权,暴露了莫卧儿印度的虚弱,使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孟加拉霸权。此战为英国征服印度及击败法国在印势力奠定基础,成为英国殖民印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2、在英国政府支持下,东印度公司为获取印度财富和商业利益,通过挑拨印度土邦矛盾并军事干预,导致莫卧儿帝国名存实亡。该公司借此迅速壮大实力:1803年其军队规模已超英国陆军两倍,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雇佣军达20万人。
13、普拉西战役后,英国通过四次侵略迈索尔王国(1767-1799)、三次马拉塔战争逐步控制印度大部分地区。马拉塔王国1818年名存实亡,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完成对印度全境占领,使其完全沦为殖民地。值得注意的是,马拉塔地区(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始终保持反抗传统,并为印度独立运动培育了大量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