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还有这种事!结节切了医院报粘液腺癌,会诊病理未见到癌细胞?!
叶建明说结节

原创 叶建明 2025年05月18日 06:00 浙江

网络咨询病例:

前言:我们常说肺结节良恶性判断有时比较难,需要切了病理化验诊断才行。但近段时间有位问诊的结友居然说切了个肺结节,手术医院病理报的是粘液腺癌,结果拿到其他三甲医院会诊,居然未见到癌细胞!还有这种奇葩事,问题出在哪儿?影像上像癌吗?切对地方了吗?还是病理哪家错了?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男性, 41岁。



疾病描述:

2020年发现磨玻璃结节,2022年PET/CT诊断不好,然后2022年10手术,病理展示粘液腺癌(换另外医院病理未查询到癌细胞)。 术后半年一复查,现在想问一下叶医生,从随诊CT来看,在右侧斜裂胸膜处新增一个磨玻璃影,问题大吗?还有没有其他新增问题?还有这个手术属于根治了吗? 再就是我一直疑惑,一块病理标本,能出现两个不同的结果,希望叶医生能给我科普一下,谢谢!

希望获得的帮助:

请大夫再帮我好好看看术后这两年有什么进展没有,谢谢!

影像展示与分析:

结友主要是问右侧的病灶到底怎么考虑,问题大不大。病理不一致的事是顺带咨询一下的。但这叫我科普下,我还真没法科普,因为我也想不通呀!来看看病灶的情况:

先看左侧已经手术的病灶:

2020年6月时左下叶轮廓稍显糊,密度较高的小结节,邻近相应胸膜有增厚,病灶与胸膜之间有细条状联系,病灶边上有很淡的磨玻璃成分,并有少许小空泡征的样子。结节膨胀性不明显,瘤肺边界欠清。

到了2022年2月,病灶说不上明显变化,与2020年6月进相仿。

到了2022年10月似乎略显饱满点,但仍说不上显著进展。

这时是已经手术切除了之后的。

手术医院的病理报告示微浸润性粘液腺癌。

另外三甲医院会诊的病理提示未见明确肿瘤。

再来看结友要咨询的主要问题,即右肺病灶的情况:

右见右肺此病灶随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近胸膜处是有结节状的,边上是空腔性病变,但壁比较均匀,也薄。

其他结节灶:

这些结节均微小实性,说不上有恶性影像特征。

我的意见:

我截图了左肺下叶手术前的病灶以及右肺上叶空腔型的病灶,左下这个病灶一直没有显著进展,密度较高,邻近的胸膜有增厚,影像上看是不太符合恶性的。当然粘液性癌也不是说就不可能。右肺上叶的病灶囊腔的壁局部有所增厚,但5年来没有明显进展,我想大概率是良性的。绿色这些微小结节,没有临床价值,因为不可能因为这些微小的结节去做手术或者穿刺活检或者做pet CT。当然做穿刺或者PET也没有用。如果左肺下叶当时确实是肺癌,那么就按照肺癌术后该多少时间复查就该多少时间复查。如果按你说的换一家医院没有看见癌细胞,那这个东西最好搞搞清楚。关系到是不是肺癌的诊断,如果不是肺癌,那后续的随访每年一次体检就可以了。意见供参考!

感悟:

今天右肺这个病灶我是认为至少能继续随访。倒来掰扯下左下被切除这处病灶到底真相会是什么。

(一)从术前影像随访的表现上来看,至少不是典型恶性的样子,但粘液腺癌本就与慢性炎,不典型的实性结节以及伴晕征的小结节等均很难确切区分,所以病理上是粘液腺癌的可能性仍是有的;

(二)诊断微浸润性粘液腺癌靠谱吗?我们来看看微浸润性腺癌的定义:

几个关键:不能大于3厘米、单发(非转移性)、沿肺泡间隔鳞屑样生长为主、浸润灶不大于5毫米、不能侵犯脉管或肿瘤坏死、非粘液性细胞为主。按这个标准,是不是含少量粘液性细胞也是可以诊断微浸润性腺癌的呢?再搜搜Deepseek看看:在目前的病理诊断标准中,粘液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通常不被归类为“微浸润性腺癌(MIA)”:

1. 粘液腺癌的定义与特征:粘液腺癌属于浸润性腺癌的一种亚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粘液,形成粘液湖,并常伴有以下特征:(1)组织学结构:以腺泡状、乳头状或实性结构为主,肿瘤细胞呈杯状或柱状,胞质内富含粘液。(2)侵袭性行为:即使病灶较小,也倾向于早期浸润周围肺组织,且可能通过气腔播散(STAS)。(3)影像学表现:CT上多为实性结节或部分实性结节,与MIA的磨玻璃结节不同。

2. 微浸润性腺癌(MIA)的诊断标准:(1)贴壁样生长为主(非粘液性),浸润灶≤5毫米。(2)浸润成分:通常为腺泡、乳头、微乳头或实性结构,且不含粘液分泌。(3)排除条件:粘液性肿瘤、气腔播散(STAS)、脉管侵犯、胸膜侵犯等。

3. 为什么粘液腺癌不能诊断为MIA:(1)生物学行为差异:粘液腺癌即使浸润灶很小(≤5毫米),其侵袭性也显著高于非粘液性MIA,可能早期转移或复发。(2)病理学特征冲突:MIA要求以非粘液性贴壁样生长为主,而粘液腺癌的细胞形态和分泌特性不符合这一标准。(3)粘液腺癌常伴随气腔播散(STAS),而STAS是MIA的排除标准。(4)WHO分类的明确区分:2021年WHO分类将粘液腺癌单独归类为浸润性腺癌,未纳入MIA范畴。

5. 类似概念的病理类型:(1)贴壁型粘液腺癌:极少数粘液腺癌可能以贴壁样生长为主,但因其粘液分泌特性和侵袭性,仍归类为浸润性癌,而非MIA。(2)原位粘液腺癌:目前WHO分类中未明确定义“粘液性原位腺癌(AIS)”,粘液性肿瘤通常直接归为浸润性。

总结:粘液腺癌不能诊断为“微浸润性粘液腺癌”。因其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特征,即使浸润灶较小,仍需归类为浸润性腺癌,并根据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临床诊断需严格遵循WHO标准,避免因概念混淆影响治疗决策。

(三)如果依前面的知识学习,至少手术医院诊断是微浸润粘液腺癌并不严谨,甚至可能病理上不有这样的诊断的(这希望病理科的同行留言解答)。若影像上并非典型恶性,而且随访多年未进展,病理上也没有微浸润性粘液腺癌的诊断,加上其他三甲医院会诊未见癌细胞。原手术医院的诊断更可疑一些。当然随访持续存在的实性结节,PET也说代谢增高,局部切了化验以明确仍然是合理可行的。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