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沙俄占领外东北后,为何允许1万多中国原住民,留在黑龙江左岸
加巴有布黄药师

黑龙江左岸,江东六十四屯。地图上的这块三角地,1858年被沙俄划入俄境。

诡异的是,沙俄并没有赶走原住民,反倒在条约里白纸黑字写下:原住中国人“仍准各在所住屯中居住”,由中国官员继续管理,俄国“不得侵犯”。

沙俄贪地如命,这次怎么突然“心软”?一万多中国人为何能在侵略者划出的地盘上“原地保留”?

这事背后藏着的,是沙俄从“抢地”到“稳人”的精密算盘。

沙俄谈判桌上,藏着的算盘珠子

1858年5月28日,瑷珲城。一场压根谈不上“平等”的谈判,在黑龙江江畔仓促展开。清方代表,是黑龙江将军奕山;俄方使节,是沙皇彼得一世亲授东征印信的穆拉维约夫

兵船架炮,步兵登岸,奕山被迫签下一纸《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就此“划归俄国”

但就在这份强压下的条约里,有一条异常醒目——“原住中国人,仍准各在所住屯中居住,由中国官员照常管理,俄国不得侵犯。”这是条约第一条中明确规定的例外安排。

它的覆盖对象,是当时中国在黑龙江左岸已设立的江东六十四屯,总人口超过一万人,大多为山东、河北、奉天等地移民,在乾嘉年间就已成村落。

为什么要留下他们?不是仁慈,是需要。穆拉维约夫明白,地盘拿到了,治理能力却跟不上。

俄国人口稀少,阿穆尔省和外东北一带常住哥萨克军户不过万人,新夺下的大片荒地,根本无力建村屯兵。原住的中国人,不仅熟地形、会种植、懂水路,还能即刻维持供给与秩序。这批人,比兵更管用。

更重要的是,沙俄此时还未对外公布全面兼并计划。虽然条约已签,但彼得堡尚未确认最终疆界划分。穆拉维约夫需要时间,需要人留下,给他的“边界工程”站台。

中国人留下,不是妥协,而是布局。沙俄要的是个能“自运转”的殖民缓冲区,先把地圈住,把人留着,慢慢等条件成熟再“彻底纳管”。

这一设定,还解决了一个棘手问题——避免激起大规模民变。穆拉维约夫不想把中国百姓逼得反抗,只想先让他们“习惯”新主权。他赌的,是百姓的生计压力会战胜忠诚反抗。他赌对了。

留下中国人,是缓冲,也是掩饰,更是过渡。沙俄的算盘,是慢煮一壶冷水里的江东六十四屯。

哥萨克过江前,谁先悄悄种下人

沙俄不是签完条约才开始准备,是早早就动手。1854年起,穆拉维约夫就已秘密指令东征军向黑龙江左岸渗透。哥萨克部队以“移民屯垦”为名,在阿穆尔河沿岸建立村庄、设卡立哨,编制驻军,尤其在黑龙江入海口至双城子一带动作频繁。

这是一种“先插旗、后划界”的侵占方式。1857年,沙俄在江东六十四屯范围内设立多个军屯点,集结兵力6000人,运粮、筑屋、埋桩,按军镇规模搭建。同时,以“阿穆尔公司”名义引导东斯拉夫族群进入左岸开垦,占据原本中国民屯边界。

这一切,清朝全然不知,黑龙江将军奕山与瑷珲将军仍按旧地图执行边防巡检。直到1858年春,沙俄“主动来谈”,才发现对岸旗帜已换,房屋已建。

这批提前“落户”的俄方移民,为后来“允许中国人留下”打了铺垫。穆拉维约夫在谈判桌上反复强调:江东地带“现有中俄混居,俄方出于友好无意驱赶”,顺理成章写入条文。实际上,是沙俄早已部署,将“混居”既成事实变成“新主权”的合法解释

俄国并不怕中国人留在左岸,他们怕的是空地太大难以掌控。哥萨克人控制节点,中国百姓维护面,层层包围形成“新行政区”。等到1860年《北京条约》签署,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彻底“划归俄国”,这一“过渡地带”自然也完成了“行政整编”。

中国人的“留下”,成了沙俄“逐步吞并”的润滑剂。不是特例,而是程序的一环。这个程序名义上还在“中方管理”,实际上早已“俄方接管”。

人没动,旗换了;管理还在,主权没了。这才是沙俄最隐蔽的布局。

俄国笔下“不得侵犯”,纸背藏了几层意思?

《瑷珲条约》第一条结尾一句,“俄国不得侵犯中国人渔猎之地,照常居住”,被很多人视为“保留善意”。其实翻看整个谈判背景,那是沙俄自我限制的一场伪装。

条文写得清楚:“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由中国人照常渔猎,从立界牌之后,永无更改。”

但事实却是,俄国根本没设界牌。江东六十四屯的地理边界,既无官方标识,也无中俄联合绘图,仅靠清方地方官口头描述。

而沙俄哥萨克部队早已在东部筑堡造屋,逐户登记,接管地方事务。清朝虽然保留“名义管理权”,但早已派不出兵、不派官、不收税。留下的中国人,只是在俄国设下的新行政框架里“自生自灭”。

沙俄写入“不侵犯”,是给清政府一个“心理安慰”,也是为了对外应对英法美等列强。1858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高峰期,沙俄既要借英法之势压清,又要防英法染指远东。在条约中表现出“保留中国原住民”的姿态,是对外争取舆论、对内稳定过渡的两面棋。

到了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条文中再次重申:“原住中国人,仍准留住”。这不是再确认,而是确保“留下的人”在新政权下无异议。这些中国居民,成为俄方“安民政策”的标志,亦成为俄罗斯远东政策中的“顺民模型”。

结果如何?仅过两年,沙俄地方政府就开始登记土地,接管税收,清朝派遣的基层吏员无法驻留,江东六十四屯正式失去中方实际管辖。中国人“仍准居住”,变成了“只能居住”,再无自主权与话语权。

这条“不得侵犯”,说得好听。沙俄没侵犯,是因为它早已掌控。中国人没被驱赶,是因为他们被收编进了俄国东边的第一代“地方劳力储备”。

条文给出的,是面子;实际操作,早已换了天。留下的人没换旗帜,换了的是旗背后的权力结构。

沙俄侵华的急先锋——穆拉维约夫.搜狐新闻.2021-01-25.

签订《中俄瑷珲条约》.黑龙江史志网.

库页岛往事:被邻国切分的蛋糕.三联书店.2021-12-03.

调查与研究|东北边境上的俄罗斯族乡.澎湃新闻.2016-10-14.

中俄北京条约.中国社会科学网.2010-05-28.

《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品诗网.2022-07-20.

瑷珲条约.中国社会科学网.2010-05-28.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