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第22波来了,停火有变,伊6波齐射,连炸80分钟,以色列死伤惨重
步履织经纬

2025年6月23日清晨5点30分,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的街道还浸在晨雾里,居民莎拉·科恩正揉着眼睛准备做早餐,突然窗外传来尖锐的“呜——”声——那是防空警报的嘶吼。她本能地抓起睡袍裹住孩子,往卫生间的防空洞钻,刚关上门,就听见头顶传来“轰”的一声巨响,整栋楼都在颤抖。

“我以为是地震,直到看见窗外的火光。”事后莎拉回忆,她从卫生间的小窗户望出去,不远处的7层居民楼正冒着黑烟,玻璃碎片像雨点一样砸在楼下的汽车上,“小区里的无花果树被冲击波拦腰折断,我邻居的车引擎盖都被掀飞了。”

这是伊朗当天对以色列发动的新一轮空袭,也是本轮巴以冲突以来,伊朗对以色列本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袭击。据以色列军方当天上午的初步评估,伊朗从当地时间5时30分开始,分多轮向以色列发射了约15枚弹道导弹,持续时间近40分钟——比2024年11月那次“闪电袭击”长了一倍,也让刚刚达成的停火协议,瞬间陷入“执行即破裂”的尴尬。

停火时间差:一小时的“灰色地带”

这场袭击的导火索,藏在双方停火协议的“时间差”里。根据此前谈判结果,伊朗设定的停火生效时间是德黑兰当地时间7时30分(以色列时间7时),而以色列方面则坚持从7时开始执行。这一小时的差距,成了双方各自解读的“缓冲期”。伊朗方面事后指责,以色列在停火前的“挑衅行为”(未透露具体细节)让其“忍无可忍”,于是选择在停火生效前发动“预防性打击”;而以色列则强调,伊朗的导弹发射时间“明显违反了停火协议的精神”,称其为“赤裸裸的侵略”。

40分钟的冲击:没有伤亡,但有恐慌

尽管伊朗方面称“导弹突防效果极佳”,但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还是拦截了大部分导弹。不过,仍有一枚导弹击中了贝尔谢巴的居民楼,另一枚落在了中部地区的油罐车附近(目前尚不清楚是导弹直接命中还是防空碎片波及)。值得庆幸的是,截至当天中午,以色列急救部门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但空袭带来的恐慌,却像病毒一样在城市里蔓延。

“我当时正在飞机上,看见下面的天空全是导弹的轨迹。”乘坐伦敦飞往特拉维夫航班的乘客迈克·特纳说,飞机原本应该在7时降落,但当机组人员得知以色列领空关闭后,不得不转向约旦机场备降,“整个机舱里都很安静,每个人都在刷手机看新闻,生怕自己的家被击中。”

历史的循环:停火协议为何总是“短命”?

这场40分钟的空袭,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伊朗与以色列之间“冲突-停火-再冲突”的循环。回顾过去三年,双方仅在叙利亚境内的代理人战争就爆发了17次,而针对对方本土的袭击也有5次。2023年10月,双方曾达成过一次“最长停火”——维持了12天,但最终因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而破裂;2024年6月,停火协议仅执行了3天,就因伊朗支持的 Hezbollah 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而终止。

“停火协议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只是延缓冲突的创可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中东问题专家埃兰·佩雷斯教授说,“只要双方在核计划、领土争端、代理人势力等核心问题上没有共识,停火就像纸糊的窗户,一捅就破。”

积极的信号:国际社会的“斡旋接力”

尽管局势紧张,但国际社会的斡旋并未停止。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当天下午发表声明,呼吁双方“立即停止一切敌对行动,遵守停火协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表示,“美国将继续与地区伙伴合作,推动局势降温”;甚至连伊朗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也通过外交渠道向伊朗传递了“克制”的信号。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和伊朗的民间社会并未被冲突淹没。当天晚上,特拉维夫的和平组织举行了烛光集会,呼吁“用对话代替导弹”;德黑兰的大学生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停止战争”的话题,得到了超过10万条响应。“我们不想再为战争买单了。”德黑兰大学学生玛丽安·侯赛尼说,“我的弟弟在去年的冲突中失去了一条腿,我不想再看见任何家庭经历这样的痛苦。”

2025年6月23日的夜晚,贝尔谢巴的天空终于恢复了平静,但城市里的防空警报仍在人们的脑海中回响。这场40分钟的空袭,不仅摧毁了一栋居民楼,更摧毁了人们对“停火”的信心。但正如古特雷斯所说:“和平从来不是容易的,但它是值得追求的。”或许,当双方都学会放下“最后扣动扳机”的执念,当国际社会的斡旋不再是“走过场”,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才能真正迎来和平的曙光。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