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蚕桑产业铺就致富“新丝路”
云上高坪

7月3日,记者走进高坪区会龙镇的蚕桑大豆粮经复合种植基地看到,满目苍翠、生机盎然,工人们熟练地穿梭在桑树行间,将一片片桑叶采摘下来,装满身后的背篓。不远处,新建成的标准化蚕房内,一张张方格簇整齐排列,上面缀满雪白饱满的蚕茧。蚕农们小心翼翼地将方格簇取下,熟练采收丰收的果实,脸上洋溢笑容。

“今年气候合适、技术指导也到位,40天就能收获一批好茧!”南充大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泽武说。

高效的蚕桑生产,离不开科技的“硬支撑”。在会龙镇智能化小蚕房里,高坪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吴红云正在耐心指导蚕农如何科学投喂桑叶、调控温湿度。作为区“蚕桑产业人才分联盟”的专家,她定期到镇上为养殖大户提供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上蔭、结茧采收等技术服务。“我的目的是让蚕农养得省心、养得安心,每一步都有技术保障,这样稳定增收才有基础。”吴红云强调。

让村民腰包真正鼓起来,还离不开“一园生五金”的增收模式。会龙镇石门楼村党总支书记龙进前介绍,“五金”是村民增收的五条路:土地流转领租金、参与‘返租倒包’拿酬金、桑园套种大豆等作物获现金、村集体入股分股金、入园务工领薪金。这种模式有效盘活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多重收入。目前,该模式已培育了50户养蚕专业户,常年吸纳130多名村民稳定务工。算下来,参与其中的村民年均增收稳稳超过1万元,实实在在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蚕桑产业的兴旺,也同步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龙进前说起新变化,今年村里利用专项资金新建一座标准化蚕房,再出租给像杨泽武这样的养殖大户。“这既解决了大户的场地需求,又有效盘活了村集体的闲置资产。”龙进前说,对于这笔租金收入,村里已经决定采用“433”分配机制,即4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改善民生;30%投入产业发展持续造血;30%留作集体积累以备长远。 按照计划,这一机制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超过3万元的稳定增收,为乡村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看着蚕房里忙碌的身影,杨泽武的干劲更足了:“今年我们计划轮养8批蚕,目标收入直指300万元!”他的话语中充满信心。

全媒体记者 刘维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