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猪油消失背后的真相:四大粮商悄悄控制国人餐桌,我们该咋办?
说宇宙

现在你去超市看看,满货架的豆油、菜籽油、调和油,就是找不到猪油的影子。难道是中国人突然就不爱吃猪油了?还是说,这背后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从1990年代开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粮油战争就在中国悄悄打响了。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就像四个看不见的巨人,一步步控制了中国人的油罐子。

他们不是直接抢你家的猪油,而是用更高明的手段:让你觉得猪油不健康,让你主动选择他们的产品。这场战争打了30年,结果就是中国从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粮油大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猪油是怎么被"赶出"中国厨房的

说起猪油的消失,这事儿得从改革开放说起。198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炒菜基本都用猪油,偶尔用点菜籽油、花生油,日子过得挺香的。但到了1990年代,情况开始变了。

先是科普文章铺天盖地地宣传"植物油比动物油健康",说猪油胆固醇高、容易得心血管病。这些文章看起来很科学,数据也很详细,但仔细一查,很多都是翻译自国外的研究报告。而这些报告的资助方,恰好就是那些大豆油、菜籽油的生产商。

接着是价格战。进口大豆榨出来的豆油,价格便宜得离谱,比猪油便宜一半还多。老百姓一算账,既然专家说植物油健康,价格又便宜,为什么还要用猪油呢?于是,猪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中国人的厨房。

但这个过程可不是自然发生的。

1995年,嘉吉在南京建起了第一家大型榨油厂;1996年,ADM在天津投产;随后邦吉和路易达孚也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这四家公司不是来做慈善的,他们带来了一整套成熟的市场策略:低价倾销、健康营销、渠道控制。

最要命的是,他们控制的不只是价格,还有话语权。什么叫健康的油,什么叫不健康的油,标准慢慢就被他们定了。你想想,一个在中国人餐桌上存在了几千年的猪油,怎么就突然变得"不健康"了?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一场精心策划的绞杀

如果说猪油的消失还算是"温水煮青蛙",那2004年的大豆危机就是"当头一棒"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直接决定了中国粮油市场的命运。

事情是这样的:2004年初,国际大豆价格开始疯涨,从每吨200美元一路飙升到400美元。中国的榨油企业看到这个趋势,都觉得是发财的好机会,纷纷高价抢购大豆。当时全国有近1000家榨油厂,大家都在拼命下单,生怕晚了买不到货。

但谁也没想到,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4月份开始,大豆价格突然暴跌,从400美元直接跳水到180美元。中国企业手里的高价合同瞬间变成了烫手山芋,全行业亏损超过100亿元,70%的榨油厂直接停产。

这种价格操控不是偶然的。美国农业部先是发布报告说大豆供应紧张,推高价格让中国企业接盘,然后又突然改口说产量大增,价格立马暴跌。而在这个过程中,四大粮商早就在期货市场布好了局,他们在高点卖空,低点买入,赚得盆满钵满。

这场危机的结果是什么?中国本土的榨油企业大批倒闭,而四大粮商趁机低价收购这些企业的资产,迅速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到2005年,外资控制的榨油产能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四大粮商的中国布局

四大粮商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们卖了多少油,而在于他们建立了一个从种子到餐桌的完整控制链条。这个链条有多完整?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是上游控制。全球80%的大豆贸易被四大粮商控制,他们不仅控制着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还掌握着全球大豆的期货定价权。中国企业想买大豆,基本上绕不开这四家公司。

然后是中游控制。在中国,四大粮商控制了大量的港口、仓储和榨油设施。你的大豆要从他们的港口卸货,在他们的仓库存储,用他们的设备加工。整个流程下来,定价权完全在人家手里。

最后是下游控制。四大粮商不满足于只做原料供应商,他们还要控制终端市场。通过收购、合资、品牌授权等方式,他们的产品悄悄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你在超市买的那瓶调和油,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产品。

这种控制有多深入?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占全球大豆贸易的60%以上。而这些大豆,90%以上都是通过四大粮商进入中国的。换句话说,中国人吃的油,基本上都得看这四家公司的脸色。

转基因大豆的推广

四大粮商不仅控制了贸易和加工,还通过推广转基因大豆,实现了对种子的控制。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布局。转基因大豆有个特点:产量高、成本低、抗病虫害。听起来很不错,但问题是种子的知识产权完全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农民每年都要重新购买种子,不能像传统农业那样留种自用。

更重要的是,转基因大豆一旦大规模种植,就会对传统大豆品种形成挤压。中国原来有很多优质的本土大豆品种,但面对价格低廉的进口转基因大豆,这些品种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到现在,中国的大豆自给率已经不到15%,其余85%都要依赖进口。

中国的反击

面对四大粮商的全面围堵,中国也在努力寻找突围之路。这些年来,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取得了一些成效。

首先是加强战略储备。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粮食储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价格波动的冲击。虽然具体数字是机密,但从公开信息可以推断,中国的粮食储备足够全国人民吃半年以上。

其次是扶持本土企业。中粮、中储粮等国有企业在国家支持下,逐步扩大海外布局,争取在全球粮食贸易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虽然与四大粮商相比还有差距,但至少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

再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科技创新、规模化经营等手段,提高国内粮食生产效率,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特别是在大豆领域,国家正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希望能够提高自给率。

但说实话,这场博弈还远没有结束。四大粮商经过几十年的布局,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全球控制网络。中国要想真正摆脱这种控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每一口油背后的博弈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猪油为什么消失了?现在你应该明白,这不是简单的饮食习惯改变,而是一场复杂的经济和文化博弈的结果。

从猪油到豆油,从自给自足到依赖进口,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已经不仅仅是农业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你打开一瓶食用油的时候,不妨想想这瓶油的来历:大豆从哪里来?谁控制着价格?利润流向了哪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国际博弈。

粮食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形式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各种营销宣传,支持本土优质农产品。毕竟,端稳自己的饭碗,才是最根本的安全保障。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