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当年大班以冰皮月饼开创市场先河,风靡全城,成为无数港人的集体回忆。如今,这位“冰皮始祖”宣告结业,令人不胜唏嘘的同时,亦提醒本港各行各业不进则退的硬道理。
近期,本地餐饮业不幸陷入寒冬,倒闭的不单是小店,还包括海皇粥店、景乐集团、大班等耳熟能详的连锁集团。老牌餐饮品牌相继倒下,表面上看,不外乎与铺租高企等因素有关,但换个角度,大集团体制僵化,难以快速回应市场的剧烈变化,亦是社会大众不得不留意的要点之一。

回看大班传奇,1989年,创始人郭鸿钧首次推出冰皮月,一举打破市场格局,成为家喻户晓的节日送礼佳品。其后,集团进军内地,开拓商业版图,成功扩大大班品牌的影响力。然而,大班未有及时居安思危,忽视产品形象逐渐老化,为日后倒闭埋下祸根。即便后来被廖志强收购重组,但最后仍然未能“力挽狂澜”,无奈走上结业之路。
相比大班固步自封,近年各类新潮小店和网红品牌成为大众宠儿,成功占据主流。举例来说,荃湾泰兴饼店去年灵机一动,仿效日式快餐店推出热香饼汉堡,短短数日内完成研发,试味到上架,瞬间爆红。再看忠记粥品,在粥店寒冬中引入甜粥、汤饭及下午茶套餐,针对夏季淡季推出低价小食,灵活调整,为传统粥铺注入新生机。小店“快来快去”的节奏,正是大集团难以比拟的优势。

大班的失败提醒整个社会,“创业靠点子,守业更必须靠创新!”企业必须在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及品牌文化上留有弹性。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以及线下门店到网络行销,都需要快速迭代、持续优化。倘若层层审批、部门壁垒森严,任何新点子都难以在市场上“落地开花”。
当然,转型并非易事,尤其是香港餐饮集团体量庞大,人事调整和流程优化都需要时间和资源。然而,大环境已不容等待,消费者口味日益多元,年轻人口味趋向轻食、便利、话题性;北上消费成潮,内地品牌以高性价比与潮流感分食本地市场。企业必须与时并进,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顾客流失。

政府固然要思考如何支援企业,例如可提供租务支援、简化食品安全及牌照审批流程、设立创新基金等等,推动数码转型,但企业本身的思维若然停留在旧时代,即使再多资源亦无济于事。最终,能否突围,取决于企业自身是否具备改革勇气与创新能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每一次新尝鲜都是市场的试金石。企业要善用社交媒体、直播、跨界合作等工具,与顾客形成双向互动,迅速获取反馈并持续改良产品,莫让“做过就算”的思维扼杀创意。
大班的故事是香港传统企业的缩影,曾凭创意一举成名,却败于求变不足。面对经济寒冬和消费模式转变,唯有在守业中再创新,才能在逆境中突围,续写品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