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空战的舞台上,战斗机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作为美国空军的王牌战机,F-35隐身战斗机从诞生之初便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F-35却麻烦不断,沦为“问题制造机”,让驾驶它的飞行员们胆战心惊。

F-35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是一款集先进技术于一身的第五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拥有常规起降型F-35A、垂直起降型F-35B和航母弹射型F-35C三种型号,集对空、对地、侦察与电子战能力于一体。它配备高性能的普惠F135发动机,最高飞行速度可达1.6马赫,作战半径约1100公里;隐身性能突出,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先进气动外形设计,降低被敌方雷达探测的概率;航电系统更是其核心优势,有源相控阵雷达、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和头盔显示系统,赋予飞行员360度态势感知能力。此外,F-35还具备强大的数据链功能,可与友军平台共享战场信息,实现网络中心战优势,武器系统也十分灵活多样。凭借这些先进特性,F-35不仅是美国空军的空战主力,还出口至多个盟国,成为多国空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装备。
然而,光鲜的外表下,F-35却暗藏诸多隐患。2024年,F-35的妥善率(可执行任务率)已降至53.1%,意味着在给定时间段内,可出动作战的F-35数量仅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而且,这款战机十分“娇贵”,平均飞行4 - 6个小时就需要维修,尽管新款能达到飞行14个小时再维修,但依然需要频繁维护。更麻烦的是,美军地勤技术人员没有权限独立维修F-35,必须由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作人员针对每一架飞机制定专人专机的维修方案,这大大增加了维护难度和成本,也严重影响了战机的出勤效率 。
从实际飞行事故来看,F-35的表现也令人担忧。2024年5月2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架F-35B战斗机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国际机场附近坠毁,机上飞行员弹射逃生,但伤势严重。这并非个例,此前在2022年12月15日和2023年9月17日,美军F-35B就接连发生坠毁事故 。2024年6月3日,隶属于日本航空自卫队三泽基地的两架F-35A隐形战斗机相继在青森机场紧急着陆,而在去年6月也曾有两架同基地的F-35A战机因电气系统故障在该机场紧急着陆 。
除了硬件故障频发,F-35的软件系统同样问题不断。TR-3的软件更新至关重要,它如同控制F-35各个“肢体”的大脑,但在之前的测试中,却经常出现“神经错乱”,导致机载雷达、机载电子战系统时不时重启,让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时刻处于紧张状态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虽承诺在2025年之前修复完成,但最终能否兑现承诺,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F-35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与项目的设计和生产模式密切相关。在立项时,美国试图将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对新一代战斗机的需求融合到一个项目中,这使得项目变得极为复杂,成本不断攀升。同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用“边生产,边改进”的做法,导致生产流程不规范,飞机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就埋下了诸多隐患。此外,F-35的零部件生产外包给众多供应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但也给质量控制带来了极大挑战,众多外包商生产的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了飞机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
对于那些装备了F-35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昂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让许多国家不堪重负;战机频繁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了空军的战备状态和作战能力;飞行员在驾驶F-35时,时刻面临安全风险,心理压力巨大。
F-35战机问题频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美国及其盟友需要重新审视这款战机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而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F-35的性能和可靠性,将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否则,F-35可能难以真正成为一款在现代空战中占据优势的王牌战机,而更像是一个昂贵的“麻烦包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