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与民生危机的双重暴击
2024年夏季,印度遭遇历史性高温,拉贾斯坦邦等地气温突破50℃,首都新德里电器商场空调“售罄”的告示与街头民众泼水解暑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印度气象局数据,2024年4月北方邦、拉贾斯坦邦等地连续突破47℃高温,直接导致奥里萨邦45人、北方邦33名选举工作人员因中暑死亡。这一灾难暴露了印度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全国仅9400万台空调,而13亿人口中至少10亿人亟需制冷设备。更严峻的是,印度电网在热浪中不堪重负,多地出现轮流停电,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生存困境。

印度制造”战略的系统性溃败
莫迪政府自2014年推行的“印度制造”计划,在空调产业链上遭遇滑铁卢。尽管投入623亿卢比(约合8.5亿美元)补贴本土压缩机生产,但2025年印度本土年产能仅550-600万台,远低于1000万台的市场需求。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尤为突出:印刷电路板60%来自中国长三角工厂,压缩机价格比中国同类产品高150元,导致所谓“国产空调”沦为换标组装货。更讽刺的是,2025年3月印度政府被迫宣布豁免中国压缩机的认证限制,格力、美的库存三天内被抢购一空,印证了本土产业链的空心化。

政策失误与产业生态的恶性循环
印度政府的关税保护政策反而推高了消费者成本。2020年起对进口压缩机加征12%关税,导致整机价格上涨,工人需两个月工资才能购买一台空调。而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的执行漏洞百出:260亿美元补贴中仅发放10亿美元,大量资金被空壳公司套取,真正投入技术研发的不足5%。与此同时,印度本土企业在技术壁垒前举步维艰——压缩机生产涉及精密铸造、电机绕组等核心环节,而印度企业在这些领域的产能缺口分别达42%和38%。

全球化产业链的不可逆依赖
中国在空调核心部件领域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2025年1-4月,中国对印度空调压缩机出口同比增长63%,占印度进口量的58%。即便在东南亚转移产能的企业,如泰国、越南的电子工厂,80%的元器件仍来自中国供应链,设备说明书普遍标注中文。这种依赖在极端气候下被放大:2025年4月印度放宽进口限制后,中国货船络绎不绝抵达孟买港,短期内缓解了供应压力却加深了长期依赖。

结构性矛盾与治理能力的考验
印度制造业的困境折射出更深层的制度性缺陷。种姓制度导致的劳动力素质分化、土地征收难题制约工厂建设,而政府部门间的政策不协调(如关税与补贴政策的冲突)进一步削弱了产业竞争力。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成本比中国高18%,而劳动生产率仅为中国的40%,这种“高成本、低效率”的模式难以支撑产业升级。更严峻的是,莫迪政府为迎合民粹情绪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正在透支印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机遇。

技术自主的必由之路
印度若想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本土技术生态;二是优化政策执行,避免补贴被滥用;三是务实参与全球化,而非闭门造车。正如中国在压缩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如海尔的自清洁空调专利)所示,产业升级需要长期投入而非政治口号。当50℃的热浪继续炙烤南亚次大陆时,印度的教训警示世人: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脱离产业链现实的“自力更生”,最终都将沦为政策空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