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以法之名》“三兄弟”:乔振兴纯粹,洪亮油条,李人骏功利
七话影视

有人说《以法之名》14到16集开始“水”了,在这段剧情中,指导小组被撤,郑雅萍、洪亮铩羽而归,万海案彻底被错判,观众看得相当恼火。

但编剧似乎一点也不在意观众迫切希望正义降临的心态,花了很长的篇幅去刻画万海案宣判后众人的反应与变化,尤其是洪亮、李人骏两个角色的反应。

有观众觉得这样的处理是在“注水”,也有观众觉得这段剧情耐人寻味,从戏剧张力方面来说,不同观众有不同的看法,但从立意来说,其实蛮有味道。

洪、李两个角色看似“平淡”的刻画,的确各有深意。

想要弄明白这份深意,先要细聊一下《以法之名》洪亮、乔振兴、李人骏这三位大学室友,三位“好兄弟”的人生理念,或者说,他们的信仰与追求。

在洪亮与张放的聊天中曾提到,他认为三人有共同的信仰。

这一点,从他们不约而同都成为检察官便能看出来,在择业追求方面,三人的起点一致,曾经有着共同的信仰,也曾为之付出过热血与激情。

但拥有同样的信仰,并不代表一定就是同路人,他们同时踏入同一条路,却用着不同方式往前走,在信仰的追求上,方式也各有各的不同。

这三个之中 ,乔振兴是观众最容易懂的那类人:纯粹、坚定、一往无前。

在三兄弟里,乔振兴是唯一一个从学生时代便将检察官视为人生理想的人,且他喜欢这个职业与名、利或者崇拜无关,他崇尚的,只是职业本身。

他会为检察官的使命而激动,他亦会付出一切捍卫这份使命。

当年轻的朋友们还在把职业使命当成普通的标语口号来看时,他已经能与这份使命灵魂共振,无论面对多少阻碍与艰难,至死都不曾动摇半分。

大部分人在年轻时都有过自己的使命追求,很多人曾有过乔振兴的灵魂信仰,但如乔振兴般坚定捍卫使命,将信仰付之于行动的,委实很难得。

他的纯粹,很伟大,很值得尊敬。

有观众说,乔振兴死于他的“纯粹”,如果不是他一直坚持要理清万海案所有疑点,也不会死于黑暗势力袭击,不会被一群人复杂的利益追求蒙受冤屈。

但,恶人在前我们就要放弃原则与底线追求了吗?如果连坚持正义底线捍卫公平的卫士都放弃了对公平的追求,那公平还有什么可言呢?

乔振兴从来不是死于他的纯粹,他是死于罪恶之手。

与乔振兴相比,三兄弟里的洪亮就显得比较“俗气了”:他善良却又油滑,有刚却又有怂,《以法之名》前期有不少窝火都是来自这个角色的“墨迹”。

“俗气”的洪亮,其实第一眼不那么讨喜,明知道乔振兴之死有异常,面对家属的请求习惯性推托,连铁证在前,做决定都那么墨墨迹迹。

大家能清楚地看到他身上的善与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他的职业信仰一直没丢,这是他最终选择替乔振兴发声,与郑雅萍联手的根源。

但大家也能清楚地看到他的油滑,他很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一些热心却又更喜欢明哲保身的中年同事模样,不会刁难人,却又很“油条”。

很长一段时间,洪亮的工作风格都是“不冒险”、“不强硬”、“不惹事”。

就像进入指导小组后作为副组长的他习惯性把决定权全部交给组长郑雅萍一样,原则上他没有犯任何错,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他在防备担责任。

看似处处受气,其实是很油条的工作作风。

但这份“俗气”的洪亮,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常见到的样子,可一个心中有信仰的人,不可能会从这种习惯性“怂”的日常中得到精神上的支撑。

相反,内心的信仰与窝囊的现实往往会形成更让人坐立难安的挣扎。

所以我们看到的洪亮,哪怕前期已经拿到国企3倍工资前景,有漂亮能干的妻子,有厉害的岳父给自己做后盾,却也总是露出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因为这些华丽的前景,是他现实的需要,却不是他内心的追求。

这多年来,提到检察官职业,他内心最澎湃的时候,仍旧是受乔振兴感染,看到乔振兴为职业使命震颤的那一刻,他甚至能记得这一刻的烟火雾气。

洪亮说乔振兴因检察官合作手抖时,可能没意识到讲述这段往事的他的声音也在抖。

骨子里拥有却多年来都没有为之奋力一搏的信仰,最终在乔振兴之死真相的逐渐揭露,在万海案的黑暗中,不断觉醒,发光,打败他那份属于世俗的“怂”。

很多观众觉得有点“水”的过渡剧情,恰巧就是烘托洪亮心态转变的过程。

从戏剧张力角色,这个节奏的确对观众不友好,从人物心态刻画方面,却也的确挺耐细想,当然,如果编剧能把节奏和烘托融合精彩一点就更好了。

再看李人骏,从目前剧情来看,他后续“洗白”的概率挺高,但客观来说,七话更倾向于认为这个角色是功利型的,他爱的更多是职业光环而非职业本身。

李人骏是个聪明人,甚至是三兄弟里最聪明、最有野心的那个。

如果他不够聪明,就不可能是三个人里职位升得最快且最受器重的那个。

同样是通过妻子获得了一个强大的“后盾”,洪亮被岳家建议选有利于家庭的“躺平”高薪岗,李人骏却是被书记兰景茗纳入重点培养名单里的。

他的专业能力与进取心,都没水分。

这样的他,又怎么可能发现不了万海案的漏洞百出呢?如果说一开始他不相信乔振兴,是结案压力与证据不足中作为拍板人最终屈服于结案压力。

那么指导小组入驻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李人骏不可能意识不到万海案有猫腻。

可他第一时间,仍旧选择找兰景茗向指导小组施压,让万海案成“铁案”,这个选择,是他在公平正义与升职追求中,果然选择了后者。

他有职业信仰,可信仰在功利面前,便没有那么重要了。

或者说,他有信仰,却既没有乔振兴的纯粹,也没有洪亮的谨小慎微,更习惯于用冒进的方式达成自己的职业追求,而非捍卫自己的职业信仰,捍卫公平公正。

这样的李人骏,后续会因为内疚而“反水”吗?挺让人好奇。

编剧明显有让他反水的计划,也许最初踏上这条路时的李人骏并不像观众看到的那么功利,也许他的功利是希望为正义服务,这些会泼醒他的冒进。

但这些都是后话了,且看后续编剧怎么处理吧。

从目前来看,这三兄弟的性格,与他们在学生时代的投票“修罗场”挺一致。

当年乔振兴选择投票给李人骏,因为纯粹的他,会捍卫客观评判,而非利于自己的选择,与结果相比,他更在意过程的公平公正。

李人骏选择自投给自己,情理上有些自私,却没有违背规则,他同样是遵从自己的心,做了自己最认可也最利于自己的选择,他对自己,有着绝对的自信。

洪亮那一票,一直没有揭露是投给谁的。

但七话觉得,大概率是投给了李人骏,因为洪亮某方面特质与乔振兴其实是相像的,他投的是学生会会长而非检察官,于前者,李人骏的确更适合。

这段对洪亮性格暗示最有趣的点其实不是票给了谁,而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没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投的是谁,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谁都不“得罪”。

三人性格,在一个小小的投票中便各有体现,最终又表现在了工作中,只是经历时光与正义的打磨,李人骏与洪亮最终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就要交给未来决断了。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