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礼器以祭祀天、地、神(例如太阳神)、祭祀祖先为主要祭祀对象,并融入当地的宗教信仰和多种文化因素,构成了特有的“神权”制度。

天、地、神、祖三元合一
太阳神:三星堆二号坑铜木(一号神树高396公分),象征着“宇宙树”连通天地,而树叶之间的一只神鸟,则是太阳的化身,体现了古代蜀人对于太阳神的崇敬。

神树体系:古代蜀人信奉的是扶桑(日出)、建木(正午)和若木(夕阳)三种神木,代表着时光的轮回,以及与天地的联系。二号坑铜树 B形为若木,而蹲伏于地的神像,则表示在神树下敬拜祖宗。

楚国先民说:目前有一种看法,即三星堆遗物可能与楚国先民对颛顼帝的崇拜有关,但没有直接的依据。
原住民:青铜人头、金杖等,可能是古代蜀王或巫神的象征,例如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米),有"世界铜像之王"之称,它的装束和姿势暗示着权力地位,很有可能是在进行祭祀活动。

“天地同祭。”
三星堆墓葬中的随葬品可划分为:祭者(人像)、受祭者(神像)、礼器(尊)、礼器(罍)、祭品(象牙、贝类),构成天、地、人、神三位一体的祭制。一号坑的青铜人头和金杖,可能是庙宇内部的东西,而二号坑的青铜神树和太阳轮,则是神殿内部的东西,是用来供奉太阳神的。

祭祀情景:以神权为主导的礼仪表现形式,三星堆青铜礼器(如铜神台、顶尊人像)以行为和情景来表现祭祀的内容。以三号坑的跪顶像为例,它站在一只神兽的背上,高举着一只手,上面有一只鸟型的装饰,象征着“驭兽顶尊”的中心场面,也是‘巫’与‘神’的交流。

大部分青铜器都是在被烧毁的时候被破坏的,有烧焦的痕迹,这是“毁器燎祭”的风俗,也就是用燃烧的方式,将祭品送到天上去。比如,二号坑出土的一株青铜神树残片和骨灰同时存在,说明了在祭祀场所存在着燃烧的现象。

三星堆出土的“双头兽首”铜人像(通高1.589 m)、“通高2.53 m”、“双头倒凤”青铜“鼎”(“通高2.53 m”),说明“二次铸造”是一件“二次铸造”,其规模庞大、形态复杂,当是古代蜀国朝祭“神”的艺术意象。这类瓷器不仅反映了蜀文化的创造性,而且受到了中原文化(如尊、罍类)的影响,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星堆祭祀地点的性质、原始景观 vs埋葬坑:一些学者提出,三星堆的墓葬可能是一处祭祀用具的埋葬地,而不是主要的祭祀地点。比如,考古学家在不同的地层中发现了不同的墓葬,这有可能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政权的遗弃。

禁忌规定:三星堆的祭祀区内可能是禁制武器的,出土的“兵器”实际是礼器(比如玉剑和玉戈),而城墙的构造(斜坡构造,无防御功能)也证实了它的祭祀性质。
本土起源说,青铜器造型(例如:纵目面具和神树)与中原地区的青铜礼仪有较大的区别,体现了古代蜀地的宗教信仰。

多元融合论:一些器皿(如尊、罍)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可能是经由交换或迁徙而引进的。比如,有网友认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是“各部族所盗庙之物”,虽然没有确凿的依据,但却反映了文化交融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