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信行业技术突飞猛进,5G商用、6G预研、算网融合、AI赋能……创新浪潮一波接一波,表面上看,行业欣欣向荣,但实际上,用户满意度不升反降,行业价值感持续走低,从业者压力逼近极限,内卷加剧,绩效考核层层加码,整个行业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
行业里很多人问,技术狂奔,一个月话费买不上一碗牛肉面,用户为何不买账?
可以说,通信行业的技术进步不可谓不快,但用户感知却越来越模糊。

5G商用多年,普通消费者仍难感受到颠覆性体验,反而因资费、覆盖、功耗等问题抱怨不断。
更严重的,运营商“内卷式”营销导致套餐复杂、服务同质化,用户忠诚度持续下降,牢骚越来越多。
企业市场虽有大带宽、低时延的卖点,但行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成本高、落地难的问题。技术越先进,用户期望越高,而实际体验的落差却让行业陷入“投入大、回报低”的尴尬。
看看与通信相关的终端与应用其他行业,压力也差不多。
苹果、华为等厂商每年推出新机型,但消费者换机周期越来越长,因为创新边际效益递减,用户更关注续航、系统流畅度等基础体验,而非单纯的硬件升级。
在互联网行业,社交、电商平台不断迭代功能,但用户核心需求仍是便捷、稳定,过度复杂的功能反而降低体验,如某些APP的“信息轰炸”导致用户流失。
总之,通信行业大体如此,5G的高速率并未带来足够多的新应用场景,运营商仍在“卖流量”的老路上挣扎。
与此同时,通信企业员工压力爆表,行业“内卷”成灾。
曾几何时,通信行业是高薪、稳定的代名词,但如今,基层员工疲于应付KPI,技术骨干困于重复性项目,管理层在增量不增收的困境下只能不断加码考核。运营商“全员营销”、设备商“狼性文化”、互联网化“996”蔓延,让从业者身心俱疲。
比如,呼叫中心员工24小时待机,承受用户辱骂、骚扰电话,考核指标严苛,离职率居高不下。
比如,市场线员工,背负“全员营销”指标,甚至自掏腰包完成KPI,否则面临扣薪。
比如,技术线员工,5G基站建设任务繁重,但单站收益下降,运维成本飙升,AI运维虽能提升效率,但并未减轻人力负担。
对比其他行业,银行柜员同样面临业绩压力,但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如智能柜台)减少了部分人力负担。
制造业里,工厂自动化降低了一线工人劳动强度,但通信行业的“智能化”反而增加了员工学习成本,并未真正减负。
运营商们大搞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赋能,把其他行业客户都减负了,自己却困在内卷中乐此不疲。
以史为鉴,这种“汉武大帝式”的扩张,虽武功赫赫开疆拓土,却透支民力民生凋敝,最终往往导致机体失衡,矛盾积累。 通信行业同样如此,技术再先进,营收利润再多,若行业生态恶化、员工倦怠、用户不满,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行业镜鉴也不少。房地产行业过去十年高杠杆扩张,如今面临债务危机,被迫转向“保交楼”和精细化运营。教培行业疯狂扩张后遭遇政策调整,行业洗牌,幸存者转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通信行业若继续“唯规模论”,恐步其后尘。
总而言之,通信行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从“野蛮增长”转向“精耕细作”,从“规模竞赛”回归“价值经营”。
具体而言:
1. 降低无效内卷,优化考核机制,减少低效营销、重复建设,让员工从“KPI奴隶”回归技术和服务本质,鼓励创新而非机械执行指标。
2. 提升行业治理能力,运营商们主动减少价格战,转向差异化服务,设备商需聚焦核心技术,而非单纯堆参数。
3. 重拾技术创新初心,在6G、算力网络、通感一体等前沿技术需扎实投入,而非仅追求“全球首个”的虚名。比如参考华为的“压强式研发”策略,集中资源突破关键瓶颈,而非分散投资。
4. 关注员工健康与行业生态,避免“竭泽而渔”,让从业者有尊严地工作,如减少外包用工比例,提高基层待遇。
一言以蔽之。通信行业的核心价值,不应仅是“建更多基站”或“卖更便宜套餐”,而是让技术真正赋能社会。当前,行业亟需一场“休养生息”,包括降低考核压力、优化管理模式、聚焦技术创新、改善员工福祉。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技术越进步,行业越疲惫”的怪圈,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