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飞绿暗风暖蝶飞,正是一年最好的季节。在感叹美好风光之时,不少人却被不停的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红肿、流泪困扰。这些其实都是过敏的症状,而那些饱受过敏因素困扰的人,也把自己戏称为“过敏星人”。

关于过敏的原因,网上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过敏是免疫系统的一个误会,这种误会该如何理解?

我们先来说一下免疫系统。它是我们身体自带的防御系统,能够抵御有害物质,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免疫系统发挥功能主要靠物理和化学屏障、先天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来实现,而过敏主要与后两者有关。
当物质进入身体后,免疫系统会对其进行充分识别。当免疫系统判断正确时,有害物质会被清除;若发生误判,会将一些本身无害的物质(如花粉、某些食物)当作入侵者,启动防御机制,特异性唤醒B细胞并释放IgE抗体。IgE抗体会标记这些物质,体内免疫细胞会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消灭被标记的物质。
组胺作用于皮肤、黏膜、神经等组织时,会出现皮肤瘙痒、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红肿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敏反应。被免疫系统误判的物质本身不一定对身体有害,但确实会引起部分人过敏,因此被称为过敏原。

有人认为,在所有过敏原中,来源于空气的威胁最大,真的是这样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

其实过敏原的种类很多,简单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是吸入性过敏原,如各类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等,接触宠物后过敏多因吸入性过敏原;
第二类是食入性过敏原,如花生、坚果、海鲜、鸡蛋、药物等(甚至有人对面粉过敏);
第三类是接触性过敏原,如金属、植物、化学物质,我身边就有对金属过敏的人——除黄金外,佩戴其他金属饰品都会出现红疹,黄金掺杂其他金属也会过敏,我们开玩笑说他是“试金石”;
第四类是注射性过敏原,如蜜蜂或黄蜂叮咬后过敏、某些注射类药物或疫苗过敏等。此外,还人对寒冷、阳光中的紫外线过敏。
刚刚提到的这些,有没有您过敏的原因?在众多过敏原中,吸入性过敏原具有一定特殊性:
一方面,它们可漂浮在空气中,随呼吸进入身体,多与速发性过敏有关;
另一方面,特定季节和环境中,吸入性过敏原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例如春秋季,柳絮、花粉在风力作用下四处飘散,极易接触。此外,多种过敏原可能叠加,加重过敏症状。这也是网上认为此类过敏更严重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无论何种过敏原引发的过敏反应都可能产生严重威胁。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红肿只是最常见的轻微症状,过敏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
某些情况下,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内,可能从轻微皮肤症状迅速发展为血管性水肿、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意识丧失、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所有类型的过敏都需引起重视。

吸入性过敏原进入身体引起过敏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致敏阶段,即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形成能够分泌特异性IgE抗体的记忆B细胞;
第二阶段是再次接触抗原时,记忆B细胞增殖并分泌大量特异性IgE,作用于肥大细胞和组织细胞,引发过敏反应。
这些介质作用于局部组织,导致血管扩张(鼻黏膜红肿、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鼻塞、流鼻涕)、神经刺激(打喷嚏、喉咙痒)等症状。

生活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敏、对什么过敏?
一方面可通过自我观察:观察典型过敏症状及其规律性,例如是否有时间规律、是否在接触某些物质后快速出现、是否在相同场景下反复出现(如每次打扫房间后鼻塞、接触宠物后打喷嚏),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性(如感冒)。
另一方面可通过专业诊断:医疗机构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IgE检测、斑贴试验、激发试验等判断是否过敏及过敏原类型,专业检查结果更可靠。
预防和减少过敏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避免接触过敏原。食物过敏者需学会查看包装食品配料表;吸入性过敏者可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通过佩戴口罩、护目镜预防。
二是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三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通过合理运动、均衡营养和充足睡眠调节免疫力,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